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却不具有(形式)违法性认识是难以理解的。因为任何犯罪都是社会危害性与刑事(形式)违法性的统一,如果行为人认识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那么也 ,即认识到该行为是刑法第333条规定的强迫卖血罪,则可以成立故意犯罪;如果乙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不知道用威胁的方式强迫他人卖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56.html -
了解详情
构成问题上并非三阶层体系一家独大。在英美国家及法国刑法中,犯罪成立的体系构造至今仍是客观要件(英语为actus reus,法语为1element materiale)与 再探讨是否成立过失致死罪。虽然从判断的结果来说,双重故意理论否认假想防卫下成立故意犯罪的可能,并且承认了构成过失犯的可能,这与判例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738.html -
了解详情
构成问题上并非三阶层体系一家独大。在英美国家及法国刑法中,犯罪成立的体系构造至今仍是客观要件(英语为actus reus,法语为1element materiale)与 再探讨是否成立过失致死罪。虽然从判断的结果来说,双重故意理论否认假想防卫下成立故意犯罪的可能,并且承认了构成过失犯的可能,这与判例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694.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人对这种结果持有的是追求和希望发生的心理态度。如前所述,在确立目的的故意犯罪中,行为人目的中的观念性结果与其意志因素中追求的观念性结果存在 )[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页。 ⑸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页。 ⑹彭辅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994.html -
了解详情
的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性质的定罪性结果均为放任态度,故均成立间接故意犯罪。不过,丢失枪支不报罪在理论上争议很大,值得进一步研究。⑽细致分析 又同时实施了盗窃被害人小额财物的行为,由于小额盗窃无法作为盗窃罪处理,所以被作为故意杀人罪的酌情从重情节处理(这一点当然不会写入判决书)。应当认为,小额盗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078.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第14条的明文规定,并不是只要认识到了构成要件事实就成立故意犯罪,而是还要具有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所以,不能接受 ,Duncker&Humblot 1996.S.563. [13](日)高山佳奈子:《故意と违法性の意识》,有斐阁1999年版,第137页。 [14]诚然,根据当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60.html -
了解详情
杀人故意的成立,必须具备行为人对受害者死亡结 果的认识与法定意志态度;盗窃罪中盗窃故意的成立,必须具备行为人对财物非法转移结果的认识与希望意志,等等。 将犯罪故意 结果。因此实害结果和危险结果的区分主要是法律上规定的不同故意犯罪达至既遂的标准。实害故意与危险故 意的划分,也就是在这种法定的意义上提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595.html -
了解详情
的必然性;在意志因素上,即是放任危害后果的发生。放任危害后果发生是间接故意犯罪的根本特点。所谓放任危害后果的发生,即不积极追求、希望这种后果发生 组织行为的特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效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9.10.30法释[1999]18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930.html -
了解详情
,仅依据行为人对后续的不作为而引起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就认定构成不作为故意犯罪,这是完全考虑行为人主观意思的见解。应当承认,要认定行为人基于先行行为 可以作为先行行为,进而认为只要行为人肇事后逃逸不予救助,就可以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尽管行为人对被害人的死亡具有放任乃至希望的心理),确实可能会出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725.html -
了解详情
受到外力影响导致伤害部位偏离原定目标从而造成受害 人死亡。这种情况下,认定行为人具有杀人故意显然是不妥当的。3、对实际危害结果的分析对实际结果的分析,实际上还是分析这种危害结果与 行为人危害行为间的因果关系。在故意犯罪的情况下,行为人的危害行为通常会直接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但在有些情况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740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