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进一部分完善。 (二)进一步完善举证时限制度及其法律后果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4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 修正规范理论和其他试图取代规范说的理论先后涌出。参见姜世明:《新民事证据法论》(修订二版),学林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台北)2004年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175.html -
了解详情
恢复被破坏的法律关系(社会关系)和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手段。在民事诉讼过程中,诉讼参与人、案外人、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主要是指人民法院 注释】 [1]刘后务.论司法责任[J].广西社会科学,2001(3):84. [2]民事证据法:程序与实体的交汇访中国人民大学江伟教授[J].人大法学评论,200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650.html -
了解详情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81. [7][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86. [8]李浩.民事证据法的目的[J].法学研究,2004,(5).110. [9]季卫东.程序比较论[J].比较法研究,1993,(1).41. [10]徐国栋.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562.html -
了解详情
都难以弥补。(【德】鲁道夫巴沙曼:《社会的民事诉讼:在社会法治国家民事诉讼的理论与实务》,转引自唐力:《辩论主义的 [J].政法论坛,2005,(5). [3]肖建华.民事证据法理念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肖建华.回归真实?民事诉讼法的真谛[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698.html -
了解详情
作出了限定性规定[1]。 与此同时,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受到了强调和强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 因其性质的缘故,也要逐步分离,呈众多的单独立法之势。如民事证据法、人事诉讼程序法、民事调解法、非讼程序法等等。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在构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527.html -
了解详情
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以下。 [12] 参见《民事证据法:程序与实体的交汇访中国人民大学江伟教授》,载《人大法律评论》 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45页以下。 [26] 参见肖建国:《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以下。 [27] 至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086.html -
了解详情
的基础。当事人也只有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其权益才能得到法律充分保护。此外,民事诉讼法第102条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在诉讼中有违法行为的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予以 诉讼参与人甚至法官不诚实信用的行为,但我国并没有规定相应的处理办法。譬如民事证据法中的相关规定。司法实践中,往往有一方当事人基于其利害关系的考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778.html -
了解详情
》网站,转引自《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京),2001.6.(8)张卫平:民事证据法:建构中的制度。 (9)章武生主编:《民事 保障》,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64页。 (22) 肖建国:我国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理论反思,中国民商法律网(www.civillaw.com.cn)。 (23) 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996.html -
了解详情
的关系,会把另外一个重要的诉讼主体-当事人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因为当事人作为民事争议事实的参与者,对整个争议事实一清二楚,根本不存在什么认识问题。既然如此, 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97页。 [11]参见毕玉谦著《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法律出版社,第76-79页。 [12]胡锡庆主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487.html -
了解详情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319。 {13}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1997:356。 {14}贺 论丛(第六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518。 {19}崔婕.民事诉讼准备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34。 {2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00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