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从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中移植而来[19]。到了20世纪末,中国在创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时,仍然移植了美国法学院的J. D. 培养 晚清史(1800-1911)(下卷)[M].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4] 何勤华,李秀清.外国法与中国法2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111.html -
了解详情
的法律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显然只能是挂一漏万的,但倘若我们将着眼点放在前述中国哲学以及中国人生活态度的“仁道精神”之追求上来,也许会事半功倍、言简意赅地得出法律 出版社2003年版;张志伟着:《是与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 [34] 参见谢晖着:《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596.html -
了解详情
时考虑最终出路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三、结论 在1949年至1976年间,中国出现的大批知识分子自杀的现象是人类的耻辱。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有助于 开放杂志社,1999年10月,香港) [5]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9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北京。 [6] 周鲸文,《风暴十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8726.html -
了解详情
具有丰富的含义,一般来说,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或外围事物)。社会科学与环境科学相比,因其关注的主体存在差异,所以环境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和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注释】 [1]陈 里.经济利益与中国农民犯罪原因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15. [2]张雪筠.转型时期农民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7776.html -
了解详情
。 四、古罗马民事诉讼程序的三个特征[36] 明眼人也许已经发现,笔者此前关于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论述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西方民事诉讼程序当作了参照系。的确如此。基于 :《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张晋藩主编:《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史》,巴蜀书社1999年版;S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271.html -
了解详情
调解制度;民间调解;官府调解;传统调解 【写作年份】2009年 【正文】 有关中国的调解制度,研究成果甚为丰富。尤其近年来,随着西方ADR运动的发展和恢复性 [21]参见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参见《孔府档案史料选(十一)族人讼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4557.html -
了解详情
。 四、古罗马民事诉讼程序的三个特征[36] 明眼人也许已经发现,笔者此前关于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论述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西方民事诉讼程序当作了参照系。的确如此。基于 :《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张晋藩主编:《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史》,巴蜀书社1999年版;S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270.html -
了解详情
取义”的原则——因为“法律精神只是道德精神的劣等代用品”[3](p.112)。在古代中国,“法”总是处于“情”、“理”和“义”的下位(注:与日本文化进行比较会 不同,日本将“理”置于“ 法”的下位。参见[日]媾口雄三《中国的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第二,传统法官在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28.html -
了解详情
。 四、古罗马民事诉讼程序的三个特征[36] 明眼人也许已经发现,笔者此前关于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论述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西方民事诉讼程序当作了参照系。的确如此。基于 :《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张晋藩主编:《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史》,巴蜀书社1999年版;S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060.html -
了解详情
:Prentice-Hall,1950)。麦金太尔着,龚群、戴扬毅等译:《德性之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页48-79.W.H.Greenleaf,TheBritishPoliticalTradition,pp.15-28(London:Routledge,1988)。郭少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58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