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权本体的救济寄厚望于公法。如果“公法救济”主要理解为对侵权人的刑事处罚,这样的救济除了对死亡魂灵的一点安慰,并无任何救济。死者逝也,生命不可回复,刑事 有死亡发生,不能认为受到了侵害”的说法不符合事实的,并且也是有害的。这种观点的逻辑是:生命权只是生存权,只要活着,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生存是无关紧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65.html -
了解详情
之一的,可以认定为犯罪情节轻微,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四)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笔者认为,这即是刑法解释与刑法立法功能 社会成员的可控制性。⑻那么,根据上述标准,刑法解释相较于刑法立法,具有怎样的功能定位呢?厘清这个问题,便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刑法立法和刑法解释所要解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8247.html -
了解详情
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不可能从什么是中得出什么是富有价值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应该是怎样的。从未有什么东西因为它是或者它曾经是中或者即使它 语成为犯罪概念中可以自由变换其内涵的magic word。[60] 其二,刑法对距离实际法益侵害相当遥远的行为的处罚,导致法益关联性要求的弱化甚至丧失。当代刑法中,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9469.html -
了解详情
相济、刑罚世轻世重到新中国的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乃至目前的宽严相济的嬗变,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统治者对采取怎样的刑事政策的抉择无一不是建立在对当时的社会 是简单的轻其轻者,重其重者。这种观点占有很大的市场,认为对严重犯罪的处罚要立足于惩办,朝着较原本的重罚更重的方向改进,对偶犯、初犯、过失犯、轻微犯罪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6341.html -
了解详情
污点的人成为控方证人,从而换取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或证言不被用于对其不利的指控的一种刑事司法措施。[2]从这些规定或解释可以看出,作证豁免 是被害人,也决定了谁是知情人(如果有知情人的话)。这里的犯罪侵害人和被害人就是双方当事人,犯罪侵害人受到追诉就成为被告人,知情人进入证明过程就成为证人。按照英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8004.html -
了解详情
对其加以处罚,但是,要依靠法律进行处罚,仅仅是在伦理上值得非难的行为是不够的,其必须限定在其他的人的生活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此处就存在着法与伦理 ,并是否在作为其结果的怎样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判断路径的批判变得容易。 四、利益衡量论在刑法解释上的展开 利益衡量实际上与刑事立法、犯罪构成要件成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382.html -
了解详情
对其加以处罚,但是,要依靠法律进行处罚,仅仅是在伦理上值得非难的行为是不够的,其必须限定在其他的人的生活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此处就存在着法与伦理 ,并是否在作为其结果的怎样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判断路径的批判变得容易。 四、利益衡量论在刑法解释上的展开 利益衡量实际上与刑事立法、犯罪构成要件成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011.html -
了解详情
年 【正文】 一、导论 中国律师在刑事辩护中是否发挥、发挥怎样的作用[1]以及作用的方式如何,这无疑是一个在理论界、实务界均受到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以律师作用、 管制和缓刑的分别为27%、2%和49%,合占78%;而同类的处罚,在自我辩护的被告人(293人)中,分别为19%、1%和30%,合计5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7612.html -
了解详情
诚信的中国诈骗类犯罪的处罚范围过宽,而且也无益于市场经济向正常的轨道发展。因此,在中国现阶段,坚持被害人的净财富是否受到了损失的实体判断,将是否存在 的冯军教授接受了上述立场。针对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界限,冯教授指出:两者的区别在于被害人的认识错误具有怎样的产生根据。在民事欺诈中,被害人之所以产生认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9022.html -
了解详情
诚信的中国诈骗类犯罪的处罚范围过宽,而且也无益于市场经济向正常的轨道发展。因此,在中国现阶段,坚持被害人的净财富是否受到了损失的实体判断,将是否存在 的冯军教授接受了上述立场。针对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界限,冯教授指出:两者的区别在于被害人的认识错误具有怎样的产生根据。在民事欺诈中,被害人之所以产生认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46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