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关ADR的调查结果指出:通过ADR方式解决的案件数量增加了,这表明自从民事诉讼规则生效之后,当事人已经越来越乐意尝试用ADR解决纠纷。一旦发生纠纷,可以随时 司法体系的一个参照标志。在科层式司法体系中,初审裁决仅仅被看作是判决书的草稿,只有上级法院才能以确定的形式宣布判决;而在协作式司法体系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741.html -
了解详情
,需要进一部分完善。 (二)进一步完善举证时限制度及其法律后果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4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 适用的统一性 随着法院判决书实行网上公开,法院同案不同判的情况越来越受到关注。法院对相同案件作不同裁判,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诉讼制度的不完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175.html -
了解详情
,这主要是由法院通过要求当事人举证来查明;二是指法院在施判时,必须在判决书中如实裁明诉中提出的事实根据。法律根据在作为诉的理由时,其对审判的 》,法律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9194页。 [7]参见柴发邦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3页。 [8]参见(美)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768.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诉讼的个性而言,它排斥盲目的不当监督,但需要正当的、恰当的监督。 民事诉讼的理想状态确实应该是当事人地位平等,攻守平衡,法院居中裁判。当事人可以自由地 ,也不能裁定由下级法院或原审法院再审。 另外,由作出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书、裁定书的人民法院的同级检察机关直接向该法院抗诉,并由其再审,在理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422.html -
了解详情
调查的范围;用当事人自愿调解取代了法院职权调解[18];严格限定法院启动一些诉讼程序的权力;将二审审查范围限定于与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法律;等等 审判工作特点和规律的审判管理机制;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976.html -
了解详情
权力错位与监控[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1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检察制度参考资料[Z].1980.11. [6]金友成.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82. [7]汤维健.检察机关应有权对民事执行程序进行法律监督[N].检察日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09.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诉讼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并不很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外的一些较有价值的民事诉讼理论,因为我们接触机会少或没有机会相识而造成这些理论与中国的无缘。然而 、证据调查等。这些行为一旦出现瑕疵,就有可能影响到当事人诉讼行为的实施以及权利的实现。例如,判决书如果不能及时送达当事人,将可能影响当事人上诉权利的行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248.html -
了解详情
73741件,占二审总数的25.8%.根据上面的数据统计,不难看出,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机制的运行状况至少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随着我国社会主义 诉讼法第147条的规定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一审裁定的,有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227.html -
了解详情
》中第一百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除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外,还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因此,在判决书中不能仅仅适用《刑法》第 更高的要求,刑事法官应不断完善法律知识结构,既精通刑事方面的法律,也熟悉民事方面的法律。由于刑事被告人缺乏或者根本无赔偿能力,如何解决争议,保护双方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972.html -
了解详情
两审终审这一民事诉讼的审级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 系统主要是由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组成的,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管辖的规定,一般是由基层人民法院作为第一审法院,中级人民法院为第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74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