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体现了控辩双方平等对抗背后的合作。当对抗到极点,在双方两败俱伤的情况下,就可能妥协,按照民事诉讼的处分原则和自认制度处理。 中国在实践中 问题目前争议太大,因此要写入法律比较困难。 (三)两点反思 第一,如何防止滥用权利的问题。在实践中如何防止公检法机关滥用自由裁量权有待思考。 第二,刑事和解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7132.html -
了解详情
认制度逐步瓦解了当事人陈述作为证据存在之基础,且由于当事人陈述自身所难以克服的虚假性,决定了当事人陈述作为一种独立证据形式存在已经失去意义。 2001 年12 的效力,而西方国家通常是从处分原则和辨论原则出发赋予其对法院的约束力。 就此,笔者以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实际是借鉴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998.html -
了解详情
以及罚款额提高(法律83号)等改革。在平成元年(1989年),将假扣押、假处分制度从旧民事诉讼法第514条至第763条中加以了删除,并制定了民事保全法(法律 法附则第4条以下)这也是为强调法律适用的稳定性,新法无溯及力原则与实体法的有溯及力的原则正好相反,原因在于,民事诉讼新法与旧法相比,更符合适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549.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不能随意撤回自认或者再作相反的主张。一方面根据民事诉讼的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在诉讼中实施一定的诉讼行为后,没有正当的理由不得随意实施否定前一行为或与 的效力,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必会使对方当事人获得诉讼中的利益,如若对方放弃这种利益,是对其诉讼权利的处分,应当允许。另外,相对方同意自认人撤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131.html -
了解详情
提出的事实主张,在法庭上予以承认的行为。由于民事诉讼涉及的是当事人之间的私人争议,当事人对自身的民事权利有权做出处分,这种处分只要不违背法律具体明确规定,即是 的承认。但毕竟默示不同于明示,对默示构成自认也应作严格限制。也就是说,原则上讲,默认构成自认,但在一方提出其它事实而性质与其不予辩驳的事实性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24.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法》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和落实。《民事诉讼法》第13条是这样规定处分原则的:“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这里所 改革》,法律出版社2004年底1版,第36页。 [xvi] 江平:《完善市场经济法制的思考》,《中国法学》1993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汤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34.html -
了解详情
的中断。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到撤诉也是权利人对自己权利救济的放弃。处分原则作为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享有处分权,当事人有权处分 时效重新开始计算。如果将该理由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其一,没有说明为什么在撤诉后诉讼时效还要中断、还要重新计算?其二,该理由是仿照《民法通则》140条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866.html -
了解详情
之争乃私权之争。与私权的性质相适应,民事诉讼法确定了当事人自由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依该原则,既然容许当事人在诉讼中进行和解、撤诉、变更或者放弃诉 明确加以规范显然确有必要。例如,可作出如下规定:“当事人对自认有所附加或限制的,应否视为自认,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加以确定。”这样,在当事人双方之陈述相互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44.html -
了解详情
的假处分在紧急情况下允许不经言词辩论即做出裁判,但法院往往在命令实施假处分的同时,命令申请人在一定期间内向案件管辖法院申请传唤对方当事人,就应否实施假处分 会涉及财产争议,即使是涉及人身权利,有些情况下也会转化为损害赔偿的请求。因此,在民事诉讼中,财产纠纷案件和非财产纠纷案件边界并不是十分清晰。对财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6257.html -
了解详情
权利,使他有可能实现法律委托给他的任务。苏联检察长参加民事诉讼所根据的原则就是以弗伊列宁的这些指示为基础的。[12]由此可见,前苏联以及前东欧各国有关 原因,受害者不敢起诉或不知起诉,以及无能力提起诉讼。同时,又由于这些具体而特定的受害者本身享有自由处分自己权益的权利。检察机关即便是出于对其权益的维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99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