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察,陈泉生教授认为,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极具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基本特征,即当事人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可以自由处分自己的权利;而 第二次责任,或者称为辅助责任。{24}(P119-120) 观点3:协同主义是指民事诉讼中法院(法官)运用职权发挥能动作用,与当事人实现充分地相互沟通与协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379.html -
了解详情
,陈泉生教授认为,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极具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基本特征,即当事人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可以自由处分自己的权利; 体制的比较分析(上)[J].法学评论,1996, (4).{14}罗飞云.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与处分原则的完善〔J].当代法学,2002, (12).{15}李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406.html -
了解详情
数据表明,这种原因确实具有实质性。毫无疑问,ADR不仅可以分流审判案件,而且对于促进诉讼案件的和解也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除了一般制度性ADR之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到 转化,法律在实体和程序方面的作用已发生变化。在追求和平地解决纠纷的诉讼过程中,和解和调解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当事人可能由此获得双赢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623.html -
了解详情
省察,陈泉生教授认为,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极具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基本特征,即当事人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可以自由处分自己的权利;而 有学者认为,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职权主义为特征的民事诉讼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社会经济条件的转变必然导致法律制度的变革。从1988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301.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调解制度的概念及其源起 民事诉讼调解,是指诉讼过程中,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并达成协议,以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 ,只要得到双方当事人的合意、达到双方当事人期望的公平即可。 四、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措施 (一) 确立当事人主义的调解模式,弱化法官作用 完全保障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867.html -
了解详情
制度强调了当事人的积极参与,通过当事人自愿协商而不是法官依法裁判来解决纠纷,整个诉讼过程当事人都非常清楚,容易理解和接受,更有利于以后的调解执行 偏袒义务人方),或因法官功利心驱使(体现为尽快结案),或因趋利避害影响。诉讼调解往往是以权利人(通常是原告)向义务人(通常是被告)作出单向让步,也就是说,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161.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案件审判的过分迟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后, 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9 条 实施诉讼行为而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司法资源的总和。每一诉讼过程,其中所耗费的司法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力资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5630.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诉讼中的法律监督不能理解成对法院的监督,其准确的含义应当是对民事诉讼过程中确保法律施行的监督,这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正如汤维建 和地区的做法,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可以规定对于某些特定的案件,由法院通知检察院参加诉讼。例如涉及国有资产处置的案件、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涉及未成年人或者不具有诉讼能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5768.html -
了解详情
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可否认证明案件虚假情况证据的价值,证明案件虚假情况的证据在诉讼过程中同样具有法律意义。证据的概念中不能忽视这一部分证据的存在。因为 〔M〕,1984,15 [2][11]叶青,法律真实的研究与探索兼论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硕士毕业论文,2002,12,10 [3]张志铭,《裁判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1442.html -
了解详情
原告所主张的请求之全部或一部分完全正确;即被告在诉讼过程中承认原告的请求有存在理由的诉讼行为。 无论是放弃请求还是承认请求,都是当事人对作为 庆苗.民事诉讼法 [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578.) [22]至于法院对诉讼契约是否应当进行干预,学界则存有争议。主要有两种学说:一为肯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17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