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规定在同一部法典中的道理是相类似的。申言之,尽管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具有许多相同的内容,例如都适用公开审判、两审终审、合议、回避等基本制度, 民事证据法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正在结合三部诉讼法的修改,对有关完善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中的证据制度的法律规定进行研究。 [3]参见何家弘、张卫平主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911.html -
了解详情
手段都具有强制效力;其次,我国没有确立沉默权制度,而且法律明确规定嫌疑人有如实回答的义务;最后,我国刑事诉讼法不仅规定了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 。其他诉讼权利主要包括嫌疑人聘请律师并与律师会见的权利,申请回避的权利等。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并未明确侦查阶段的权利告知规则。为有效保护嫌疑人权利,我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51.html -
了解详情
退回公安机关移送至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处理的情况。 (二)侦查终结后移送案件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刑事诉讼法以审判制度为核心设计的管辖制度必然导致公安机关侦查的部分 》(草案)第19条对此予以了明确规范。当然,关于情况特殊的界定,目前我们重点列明了需要回避、影响公正、知识产权、其他情形等四种情况,是否严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20.html -
了解详情
有着明显的区别。 2.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 在刑事诉讼法中,虽然侦查终结的相关条文规定为一个独立的小节,但真正涉及该制度实质部分的只有第一百二十九条和 期间的设置可能会被侦查人员滥用,用该制度来回避自己应当承担的侦查破案的责任。另外,其实在刑法上还有犯罪的追溯时效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设置侦查期间所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371.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诉讼模式并蓬勃发展。 自1996年修订刑事诉讼法以来,对抗式诉讼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基础,并且朝着实现实质性对抗的目标改革和发展。然而问题是,我们 式转向协商型或者合作型诉讼构造的过程中,证据审查和判断的规则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随即引起证明模式的变革,这是不可回避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490.html -
了解详情
的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一)违反本法有关公开审判的规定的;(二)违反回避制度的;(三)剥夺或者限制了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 因发回重审而加重刑罚,从而与上诉不加刑原则相冲突的问题。为保障刑事被告人的上诉权,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上诉不加刑原则,但该原则发挥作用仅在上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277.html -
了解详情
裁量权从而实现量刑规范化所开展的富有成效的探索。 刑事程序法模式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通过建立、完善一系列诸如公开审判、庭审回避以及赋予被告人享有广泛且具有 量刑规范化改革是在中国现行刑事诉讼制度大背景下展开的,因此也必须在我国现行法制框架内进行改革创新。在遵循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于法律没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920.html -
了解详情
本文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测谎结论在我国民事审判中的运用带来了什么问题,测谎结论的采纳对证据制度构成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以测谎结论为代表的 不同,不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不能将其作为证据使用。《民事诉讼法》、《民事证据规定》以及其他解释都没有规定测谎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按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359.html -
了解详情
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中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进行刑事和解,修改刑事诉讼法,建立独立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程序,由法官助理主持调解,建立调解会议制度,适当放开附带 的必备前提。因为被告人只有坦诚相待,真实地讲出事情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不回避、不隐瞒、不歪曲、不推卸,才能与被害人及社区成员形成相互信任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5369.html -
了解详情
负证明责任。 2、控方对犯罪构成要件事实负有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证明责任源自法律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以及 超著《警察作证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⑦]陈瑞华著《看得见的正义》。 [⑧]毛立新:《论非法口供排除中的证明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42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