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就是失权。民事诉讼法赋予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一定的诉讼权利是基于更好地维护其实体权利,或者体现诉讼程序正义性。但同时基于诉讼效率和时间经济性的考虑,当事人权利 内,因没有实施答辩行为而丧失于后的答辩权利。丧失答辩权的结果是法院直接承认一审原告或二审上诉人的权利主张和上诉请求。2、上诉权和申诉权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00.html -
了解详情
认证的能力、裁判说理能力,以提高庭审质量。如果案件在庭前规定的时间内调解不成,立案庭便立即将案件转入各审判庭并排期进行开庭审理,在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8条的规定可以径行裁判的二审民事案件,规定也可以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二是将简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076.html -
了解详情
多。有关再审程序的规范大陆也只有3条,台湾地区则有11条之多。依据其规范完全可以满足二审、再审的需要。而大陆行政诉讼中需广泛依赖民事诉讼法的相关 ,在一些行政诉讼中,法官往往会接受法学专家对法律问题提出的意见,但目前尚未见诸于法条。4.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时间限制不同台湾地区行政诉讼中未对当事人收集证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740.html -
了解详情
完善。 1、立法缺陷 Ⅰ 依法改判适用情形规定不够明确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53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 必然要求,然而《民事诉讼法》并未对“违反法定程序”的程度和“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具体情形进行必要的规定,这样就给二审法院极大的自由决定权,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3562.html -
了解详情
是指法律部分吧。[29]而事实上,关于二审的审查范围,《民事诉讼法》第151条的原文规定是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十分 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 [43]参见吴英姿:《民事诉讼程序的非正常运作兼论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实践理性》,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8503.html -
了解详情
负责,最后就是没有人负责。案件是按上级法院的意思处理的,即使当事人上诉也不会成为错案,错案追究制难以推行,二审终审形同虚设。其实,法院要进行内部监督可以依照 的裁判仅限于法院在审判程序中做出的某些裁判,可抗诉的裁判必须满足事后监督的要求。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监督受时间和程序的双重限制,即只能等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505.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后改判。该条规定及其在司法实践中形成的不成文规范表明,当事人有权在二审程序中不受限制地提出新证据。 《民事诉讼法》第179条第1款第1项规定新 主观世界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然而,这只是就人作为一个抽象的整体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而言的,其前提条件是认识的时间、手段不受限制,显然,上述条件在民事诉讼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055.html -
了解详情
判决,以及法律规定可以上诉的裁定,当事人均可以提起上诉。而上诉的形式要件是指当事人上诉应具备法定的程序上的条件,包括上诉的主体合格,即有合格 来看两审终审制: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因此,我国实行的两审终审制就是由二审法院对事实进行审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748.html -
了解详情
的证据?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却没有作出界定。既然该法对证据举出的期限没有作出界定,这样,当事人在一审、二审期间的任何阶段都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地举出 的次数、当事人未上诉的案件人民检察院能否根据当事人的申诉行使抗诉权的问题、人民检察院对民事案件抗诉的适用范围以及人民检察院行使抗诉权启动再审程序后其在庭审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812.html -
了解详情
“一审第三人”;二审终审的,列为“二审上诉人(一审原告)”、“二审被上诉人(一审被告)”等; 3、在阐述裁定理由时,指出本案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 事实)。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裁定如下: 本案按×××(写明申请再审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81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