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所作出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实际上检察机关也可以抗诉?。 有时限原则后,将如何认定再审时当事人举出的新证据﹖笔者认为,再审程序中新证据的界定,应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4条《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357.html -
了解详情
站,直到抵达终点站为止。〔2〕(P170)因此,很长时间以来德国民事诉讼并无审前程序与庭审程序之分,而是直接开庭,即案件来了不经准备便马上开庭,然后 各种措施均由法院作出决定,避免了美国当事人滥用审前程序拖延诉讼的弊端,使诉讼能够迅速而有效地进行。第二,由于法官在审前对双方的证据及争点已有相当的了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015.html -
了解详情
制度设计相依托,这一改革的最终结果就是确立一种对抗与判定的新型审判方式。第二类措施是司法体制方面的,其目的是重塑审判主体的权威。不管在什么样的审判 但这种审判仍然能够保持相当程度的正当性,完全是靠着美国民事诉讼中高度发达的程序技术和美国人关注程序保障胜过关注纠纷处理结果的民族心理。基于反向的思维,既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416.html -
了解详情
正当程序条款,而是来自于联邦制定法或法院规则。联邦上诉审程序规则中规定,上诉人必须提交书面的法律理由书(Briefs),其内容应当包括目录表、上诉争点 程序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础则在于它的公正性。也就是说任何一项民事诉讼程序必须遵循最低限度的程序公正标准,这是程序设计的最低要求。我们不能为了单纯地追求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01.html -
了解详情
的纠纷。总之,不公开审理通常有助于为当事人解决纠纷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选择审理方式的第二个问题是当事人可以选择书面审理或口头审理,对这一问题将在后文论及。( 才安排口头审。[5]美国亦有类似规定,该国民事诉讼审前阶段的审前动议程序就专门规定了一项当事人可就有关案件实质问题请求法院不经审理而直接为请求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460.html -
了解详情
来实现,而并不能以否定行政行为公定力的实体法规则为代价。 第二类是将行政行为纳入诉讼证据范畴加以分析。{3}{4}{5}学界有观点认为,民庭有权推 ,学界对此有不同观点。 [6] 笔者认为,行政合同属于私法行为,应当纳入民事诉讼程序加以审查。 [7]成熟性原则指行政行为必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即已经达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026.html -
了解详情
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该《规定》第五十一条第二款第三款还规定:人民法院依照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作为申请的一方当事人提供的 的诉讼观念[J].制定民事诉讼证据法[J].法学前沿,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9(4)4647。 [14]甘力.论我国审前准备程序之重建[M].北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289.html -
了解详情
、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请求权,财产保全产生于债权请求权和物权请求权中的返还财产请求权;第二,执行标的不同。侵害阻断的执行标的是行为,执行的过程表现为对侵害行为及其 。审理后一种情况所依据的程序规则,仍然是前述第25章及25A章的规定。 【参考文献】{1}江伟,肖建国.民事诉讼中的行为保全初探[J].政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345.html -
了解详情
5条规定,人民法院基本上实行三级两审制,以县级人民法院为基本的第一审法院,省级人民法院为基本的第二审法院,一般以两审为终审,但在特殊情况下,得以三审或 民事诉讼中是通过终审制度来实现的。 首先,权利救济的有限性。毫无疑问,民事诉讼程序是权利救济的最重要也是最终的途径。但是这种救济本身也有一定的有限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1517.html -
了解详情
一些争议。主要有三种定义:第一,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本诉被告对受诉法院对本案的管辖权提出的质疑[1];第二,是指当事人认为受诉法院或受诉法院移送 异议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交,而在第一审程序中,有权利提交答辩状的当事人只有被告。(2)民事诉讼法第243条规定:涉外民事诉讼的被告对人民法院管辖不提异议,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71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