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部门管辖。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作出的复核决定不服提出的申诉,由同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管辖。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作出 日期为送达日期; (二)申请人本人不在的,可以由其同住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近亲属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者盖章,视为送达,签收日期为送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5052.html -
了解详情
的判决、裁定和违反自愿原则或者内容违法的调解书再次进行审理的程序制度。 1991年民事诉讼法第177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 。权威来源于确定性,而不仅仅是正确性。当前的民事再审制度就给人一种终审判决不确定的感觉,而在实践中申诉成功的个例无疑加重了对法院终审判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940.html -
了解详情
再审无果时转而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事人申诉难的矛盾。 既然此次民事诉讼法修改并没有建立以诉权为中心的再审程序,而是尽可能完善 保全裁定提出抗诉人民法院应当如何处理的批复》等司法解释,明确对检察机关的民事诉讼监督范围进行限制。以批复的形式明确人民法院可以不予受理的其他案件:人民检察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449.html -
了解详情
认为程序不公或者实体有误,也只能向法院提出申诉意见或再审申请。无论是1982年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申诉权抑或1991年民事诉讼法改进后规定的再审申请权,其 自身行为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以及对这种错误加以纠正的必要性,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理性化程度。同时这个规律也告诉我们,再审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700.html -
了解详情
、裁定有条件的抗诉。据此,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再次强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只能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按照审判监督 民事抗诉案件中,绝大多数是检察机关出于接受一方当事人的申诉,为其民事私权而启动再审程序。在司法实践中,有的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后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741.html -
了解详情
有用武之地的。据统计,从1991年至2001年7月,全国检察机关受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41.9万余件,立案审查17.17万余件,向人民法院提出 机会委员会、种族平等委员会等。 [12] 这是因为,在公益诉讼中,政府职能部门与民事违法者之间往往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参考文献】 参 考 文 献 [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813.html -
了解详情
,与诉审分离相矛盾。现实中人民法院自身启动再审和检察院抗诉,绝大多数来源于当事人申诉。因而既然规定了当事人有权申请再审,国家司法机关依职权启动再审就没有重复规定 非常之司法救济程序,在启运这一程序时,对民事再审的对象应进行一定的限制,以便将无限的申诉变为有限的申诉。特别是既要考虑维护司法公正的需要,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961.html -
了解详情
法定情形的,可以提请人民法院再审,而无须经过当事人的申诉。立法上这样规定,是我国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在民事审判领域的体现。但笔者认定,此规定是 项请求中曾对此作了批复,即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经济、行政案件提出抗诉的,无论是同级人民法院再审,还是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908.html -
了解详情
错觉,认为通过涉法上访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断申诉,迫于种种压力,人民法院在现行民事再审制度和当事人反复申诉的情况下,不得不一次次启动审判监督程序, 行使诉权的模式进行构建,并保证程序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此次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将当事人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共同作为再审发动主体,没有将当事人申请再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922.html -
了解详情
。王艳答辩称:上诉人同被上诉人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被上诉人的主张没有超过申诉时效期间,上诉人应当为被上诉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原审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被上诉人的主张也没有超过法定申诉时效期间。原审对社会保险金及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的判决不妥,应予以纠正。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 ...
//www.110.com/panli/panli_1231773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