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上诉、申请再审、申请强制执行这些制度的程序设计均是如此。 二、当事人自我责任的法理基础 (一)自我责任与私法自治 民事诉讼法是规定民事诉讼中各诉讼主体 审判方式改革后的我国民事诉讼也采用这一结构。 对抗意味着双方当事人通过请求、抗辩、主张、否认、异议、举证、质证、辩论等活动,把与纠纷有关的事实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6513.html -
了解详情
不同,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的审判范围也相应地有所差异,由此便形成了一审程序的审判范围、二审程序的审判范围以及再审程序的审判范围[2]。从诉讼程序的整体态势看 (1992年7月14日通过)第180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对上诉人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时,如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273.html -
了解详情
(一)依法扩张现行权能 拓展抗诉、再审检察建议的范围。抗诉具有启动再审程序的功能,法院对此没有选择余地,必须对有关案件重新审理或审查,作出处理决定, 当事人服判息诉。在办理侵犯公私财产权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行政赔偿申诉案件以及其它不符合抗诉条件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中,双方当事人有和解意愿且符合和解条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9778.html -
了解详情
瑕疵看起来不至于影响到审判结果,一般不予纠正;另外,关于诉讼运作规程的规定常常缺乏刚性,有时甚至仅仅体现为一种劝导性规范,有关主体不遵循,也没有有效的措施予以 程序的约束机制主要有自我约束、审级约束和再审约束三种,那么根据此三种约束机制在整个民事诉讼程序中所处的位置,可以给它们作一个排序:自我约束居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976.html -
了解详情
提供,且不审理该证据可能导致裁判明显不公的、其提供的证据可视为新的证据;第44条规定了再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即指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77页;李国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一274页。 [1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120.html -
了解详情
在期盼。欢呼者之所以欢呼,因为民事诉讼法从1991年全面修订、取代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后,除2007年中间针对再审程序和执行程序二部分进行小型修补外,迄今 的。 【作者简介】 汤维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注释】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02年4月1日)第15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527.html -
了解详情
的权威性。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立案程序的有关问题略陈管见。 一、民事申请再审诉讼的成立要件 民事申请再审诉讼,是当事人对法院已经生效 诉讼程序,损害了程序的公正性。相对的再审事由存在于原生效裁判实体处理上确有错误,损害了一方当事人的实体利益。由于法律尚无规定,判断再审事由是绝对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284.html -
了解详情
二、对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分析与改造 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不仅在诉讼的任何阶段,甚至在诉讼终结之后都有权提出新的证据,引起再审程序的发生。这反映在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25条、第132条、第153条和第179条等有关的条文规定上。例如,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25条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084.html -
了解详情
求得一种平衡。它是法院判断应否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理由或根据,是打开再审程序之门的钥匙{3}。 关于再审事由,各国的法律规定也不尽一致。德国民事诉讼法将 再审。这样修改更加符合民事诉讼的特性,更加尊重了当事人的处分权,体现不告不理的原则及有限法院的原则,强调法院的被动性,保障了再审程序的公正。 三、结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05.html -
了解详情
种:终审,终局裁判、不可撤销裁判以及未确定裁判。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再审程序的对象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一词,似乎不应有 裁决和不予执行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等裁定不能成为再审程序的对象。对不予受理和驳回起诉的裁定,虽然对诉讼程序是否启动具有重大影响,但由于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94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