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怀的问题。 概言之,从刑法分则规范体系的完整性角度而言,将单纯的教唆、帮助自杀行为单独设定如日本刑法第202条那样的分则性特别处罚规范具有相当的不合理性。如果 ,我们就完全可以根据共犯理论对单纯的教唆、帮助他人自杀行为的可罚性作如下解释:虽然此类行为没有导致法益侵害的直接危险,但却通过其参与行为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6881.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然而,我们社会大众、学者及法官大都已接受和认可了这种有罪构成观点,导致在社会生活中,只要出现类似的“宋福祥”、“李某”,其必然会遭受有罪 白死”,也需要让有能力解救的人承担刑事责任,从而达到警戒其它能够防止他人自杀、负有解救他人生命义务的人不要重蹈覆辙,以起到挽救生命的社会效果和达到夫妻之间必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98.html -
了解详情
的,能否作为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进行处罚?自杀者的实行行为不构成犯罪,教唆、帮助他人自杀的人,能否构成犯罪?有学者认为,教唆、帮助行为具有可罚性。我国 评价仅限于两种情形:一是威逼致使自杀者失去意思决定自由的情形;二是欺骗导致法益关系错误的情形。下面分别探讨。 一是威逼致使自杀者失去意思决定自由的情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096.html -
了解详情
,缺乏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符合性,系主观归罪。 有罪论的一个理由是,帮助他人自杀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这其实是使用了一个抽象的上位概念混淆了各种帮助行为的 法律意义的因果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一审法院一方面认为程鹏才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导致柯珍英死亡,另一方面又认为程鹏才主观方面持放任的故意,这是矛盾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573.html -
了解详情
,定故意杀人罪。但这种情况与只是教唆他人自杀而自己并不自杀的情况有所不同。 #p#副标题#e# 如果一方为另一方自杀提供条件,他方利用此条件自杀死亡,而提供条件的一方自杀未逞 推搡高某的身体,将高某的头部摁入水中而自己借力始终浮于水面,最终导致高某溺水死亡。客观地说,没有李某的推、摁等行为,高某生还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976.html -
了解详情
不到奖励,把死亡看作是强化,死亡将导致引人注意、同情、报复和其它想获得的强化。因此自杀未遂者看到行为弓l起他人的关注和同情,也可能进一步强化他的 性格内向、抑郁寡欢、胆小怕事的劳教学员要加强训练。 (二)对劳教人员进行自杀危险性的评估。心理矫治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劳教人员的情绪表现和心理测验结果加以评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273.html -
了解详情
小,宜依照情节较轻的故意杀人予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⑶亦有学者认为帮助他人自杀的行为与自杀者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应按照故意杀人罪科处刑罚。⑷我国司法实务 考虑犯罪动机是否符合礼教所提倡的人情。当然,这种原心定罪式的司法模式极易导致司法专断而不应为现代社会所继受。但是任何一个社会中的刑法制定和实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5377.html -
了解详情
相约跳河自杀,在与他人一同入水后改变主意,虽然在他人沉入水底后自己进行了打捞,但在打捞无果后没有及时呼救和采取其他救助措施,最终导致他人溺水死亡的 发生的程度。 毫无疑问,甲某对被害人死亡所持放任态度便是前者。在实施跳河自杀行为的过程中,其对被害人死亡的结果采取的是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态度。被害人落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2136.html -
了解详情
【出处】《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4期 【摘要】我国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对教唆他人自杀的行为的处理,理论通说一般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但是如此处理的话,必然对限制 主要集中在共犯从属性的程度上。但是如果坚持最小从属性形态的话,将会导致处罚范围过宽,容易陷入心情刑法;可能破坏法的安定性,有违反罪刑法定主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1143.html -
了解详情
按教唆自杀处理,定故意杀人罪。但这种情况与只是教唆他人自杀而自己并不自杀的情况有所不同。如果一方为另一方自杀提供条件,他方利用此条件自杀死亡,而提供条件的一方自杀未逞, 次推搡高某的身体,将高某的头部摁入水中而自己借力始终浮于水面,最终导致高某溺水死亡。客观地说,没有李某的推、摁等行为,高某生还的希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28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