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解之不足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杨秀华调解制度在我国源远流长,法院调解是由我国的《民事诉讼法法》直接规定的,它的目的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通过出示证据以及法官对举证责任的分配,帮助当事人重新估价自己一方的立场和主张,促使双方当事人和解或以撤诉等其他方式结案。3、符合我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3961.html -
了解详情
我国逐步对民事诉讼审判方式进行改革,开始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弱化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职权。虽然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法官释明权这一概念,但在具体的立法中有 司法改革》,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8月版。 8、闵振华著:《试论民事诉讼中确立法官释明权制度》,载《人民司法》,2002(09)。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122.html -
了解详情
法院系统从80年代末开始在民事诉讼中开展了以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弱化法院职权为中心的审判方式改革,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 (二)合理界定证据调查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转引自蔡虹,李汉昌.论民事证据的调查[J].第三届全国民事诉讼法研讨会论文. [4]何家弘.证据调查[M].北京:法律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336.html -
了解详情
对如何分离尚未进行深入探讨,笔者赞同改革调解制度使其与审判制度分离的观点,并建议建立民事诉讼中的调审分立制度。本文就此谈点个人浅见,以求教于专家、 发生了逆转,这里,当事人是推动程序展开的主体,其展开程序的基本动机则是说服法官作出有利于自己的结论。换言之,举证责任在逻辑上要求判决成为规定程序开展的目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5945.html -
了解详情
收集证据的手段有限。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切入点是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弱化法院的职权,就证据的收集而言,法院不再全面、客观地调查收集证据, ,第65页。 [23]吴丹红:《民事诉讼中的测谎》,《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第881页。 [24]罗飞云:《论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6258.html -
了解详情
以后的《最高法院公报》(以下称《公报》)中的民事案例和民事裁判文书的方法,[7]研究审判实务中的举证责任分配。[8]在阅读公报案例时,笔者尤其关注每个 责任分配多少有些扑朔迷离,需要详细探讨。本案中的举证责任究竟应当如何分配,首先需要厘清本案中的诉讼标的究竟是什么。本案的原告张某是要求被告苏宁公司加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019.html -
了解详情
受到排除。 4、证据失权规则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失权规则,亦称证据失效制度,它是指在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的期限内,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没有向法院提出的证据, 》、《澳大利亚联邦证据法》。 [13] [日]松冈义正著,张知本译:《民事证据论》(上),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年版。 [14]何家弘主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662.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标的相的诉因概念,以及相关理论,或许是有益的。为此,笔者试对民事诉讼中的诉因作一点分析,以期有功于上列诸问题的解决。一、概说诉因诉因,是指在 管辖,最有利的审理范围外,还包括最简捷的举证责任。依照民事诉讼“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原告为获得诉讼胜利,就必须在其诉因与主张之间搭建一座可靠的桥梁,使法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438.html -
了解详情
自认几乎没有什么法律规定;我国则把自认视为举证责任的一种例外,在有关当事人陈述的法律规定中加以规范。显然,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权是指诉讼中的 弘 主编《新编证据法学》 法律出版社 2000年3月第1版 4、毕玉谦 著《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 法律出版社 1999年6月第1版 5、叶自强 著《民事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201.html -
了解详情
,在效力上也值得怀疑,因而很有必要进行重构。 [关键词] 审前准备;举证时效;证据交换 一、证据交换制度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 在《布莱克法律辞典》中, 案件审理中重新再来,导致审前准备程序形同虚设,徒增当事人和法院负担。因此,亟待增强法官责任意识。又因证据一般都在当事人双方间进行,为防止证据交换的滥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92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