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 六、事实认定权 民事诉讼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一方当事人提出诉讼请求,并对该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加以证明,对方对原告的诉讼请求进行反驳,并对 事实,则他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追究该当事人的侵权责任,也没有必要启动职权调查。 五、释明权 “释明权”作为一个新概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民事诉讼法学界和实务界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558.html -
了解详情
是共同推动民事诉讼的两个车轮,因此两者在民事诉讼领域属于并列关系。已故的德国著名民事诉讼法学者罗森贝克教授就是持并列(Nebeneinander)论的观点。 角度,结合具体案件中当事人证明权的保障,减轻当事人提供证据责任,在特别情形还需要转换或免除当事人的证明责任。由于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更倾向于大陆法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70.html -
了解详情
排除规则刍议》,李祖军教授《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上发表了《论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等。他们在文章中重点阐述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 避免法院偏袒一方而影响司法公正性。其次,启动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责任。民事证明责任制度是以当事人主导为原则诉讼制度的必然内涵,同时是“判决型”程序结构中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3834.html -
了解详情
],Gottfried Baumgrtel等书,第360页。 [97] 这里之所以限定于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是因为英美法系的证明责任概念在构成上与大陆法系存在明显差别,因此不能直接 可参见黄国昌:《阶段的举证责任论统合实体法政策下之裁判规范与诉讼法观点下之行为规范》,载黄国昌:《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开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6999.html -
了解详情
责任 【写作年份】2012年 【正文】 证明责任一直有民事诉讼的脊梁之称。将证明责任概念作主观与客观或行为与结果两分的双重涵义说向来为大陆法系及我国 说明的层面,在解释论上的实际效用恐怕未获得充分的论证。[26] 将规范真伪不明的证明责任与规范证明活动转换的具体举证责任混同的问题己被日本学者清楚认识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6785.html -
了解详情
因此,争点事实理解为英美法系证明责任的对象。[26]但是,这里所指的证明责任的对象并不是本文所指的证明对象中的实体法事实内容。本文主张,实体法事实 毕玉谦.试论民事诉讼中的经验法则[J].中国法学, 2000, (6):111;类似主张的,还有如:对于这些专门知识的经验法则,有时可以成为证明对象,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054.html -
了解详情
大会论文集》(Ⅱ),第317页。转引自[德]莱奥.罗森贝克著:《证明责任论》,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我国民事诉讼 ,就等于将小孩与洗澡水倒掉[20](P.22)。事实上,客观的证明责任及其分配存在于我们民事诉讼的不同阶段和种类中,在这些场合,收集证据和为进行真实性审查提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685.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存在与否仍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对此。法官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相应实体法的法律后果。因为,法官基于该项法律规定不能以可能曾发生借款,也可能未曾发生 80年代初期,日本有部分学者又再次主张主观的证明责任,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参见雷万来等:再论票据诉讼之举证责任,载台湾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编:《民事诉讼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226.html -
了解详情
并一直在我国处于独尊地位。[4]新中国之后的证明责任观念由于受苏联民事诉讼理论的深刻影响,一直没有机会与大陆法系的最新成果接轨,因而在较长时期内没有实质性变化 逻辑起点、适用对象和结构地位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参见刘哲玮:论美国法上的证明责任以诉讼程序为视角,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3期。 [3]参见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342.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存在与否仍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对此。法官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相应实体法的法律后果。因为,法官基于该项法律规定不能以可能曾发生借款,也可能未曾发生 80年代初期,日本有部分学者又再次主张主观的证明责任,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参见雷万来等:再论票据诉讼之举证责任,载台湾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编:《民事诉讼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62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