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当然出现了对同一类型案件审理中的法律思维矛盾。解决上述矛盾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处分原则。笔者认为,请求变更权在民事法律规范中体现出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 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的可变更民事行为法律后果的实现,只有在当事人提出请求的前提下人民法院才可予以审查裁判,否则将构成对处分原则的违背,不符合人民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684.html -
了解详情
等方面。 需要特别指出,外系统作为来自社会并对诉讼形成的制约与监督,不应当仅仅理解为对法官的制约和监督,而应当理解为对诉讼中各主体活动的 加以干预。前苏联法学家指出:“检察长根据法律提起民事案件,并把案件移送法院审判。检察长的这一职权乃是苏维埃的处分原则的表现。”检察长不仅可以提起案件,而且可以参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35.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诉讼法》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和落实。《民事诉讼法》第13条是这样规定处分原则的:“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这里所 权、法律解释权、司法审查权和宪法实施监督权,已经完全不同于人们对传统司法权及其司法职能的理解”[xiii].德沃金在其著《法律帝国》中指出:“在法律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34.html -
了解详情
也就当然出现了对同一类型案件审理中的法律思维矛盾。解决上述矛盾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处分原则。笔者认为,请求变更权在民事法律规范中体现出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 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的可变更民事行为法律后果的实现,只有在当事人提出请求的前提下人民法院才可予以审查裁判,否则将构成对处分原则的违背,不符合人民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143.html -
了解详情
确认制度。此外,还应该研究各种执法形式的原则、具体程序、效果及可诉性问题,如行政处罚过程中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理解;多机关交叉处罚、重复处罚的解决 批准行为的可诉性;关于法定经营自主权的理解;关于民事纠纷中的被害人或主张权利的人是否可以作为行政诉讼原告的问题;关于派出机构、派出机关、临时机关和机构、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12.html -
了解详情
程序中的和解意见以及德国法官在诉讼任何阶段的和解行为之所以未被视为强制调解或很少受到违反处分原则的责难,很大一部分归功于这种和解是在双方当事人都在场 的情况 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407页。 [8]邵俊武:《民事诉讼中法院调解原则的再认识》,《政法论坛》2000年第1期,第124页。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51.html -
了解详情
职权主义的阴影,与现行民诉法典对试行法典修改的基调不合。 3.与民事诉讼法处分原则的精神不相容。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 其提出的因当事人提供新证据而引起再审须经限制的构想,我们认为必需且可行,其所称特别情形理解为前文所指当事人提供了在原审中不能提供或不知提供的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298.html -
了解详情
的形式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4.辩论原则所规定的辩论权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对辩论原则的这种理解和界定,实际上使当事人的辩论行为失去了对裁判者的拘束 保障当事人的辩论权,实现诉讼公正的功能。 而且学者们对学界目前通常认可的民事诉讼法的另一基本原则-处分原则的思辩,其最终的认可或否定标准,仍然是看其是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996.html -
了解详情
,会有撤回起诉、撤回上诉、撤回再审之诉等几种情况。 因此对诉之撤回应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对该制度统称为撤诉或者只将诉之撤回作为撤诉的另一 因程序的不当使用而减损、消耗、限制实体权益或其他财产权、自由权。 处分权是处分原则的具体内容,该权利源于民事实体法中的私法自治,私法自治意味着当事人可以在民事活动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959.html -
了解详情
主义又被称作处分原则,是指当事人有权决定诉讼的开始、诉讼的对象及终了诉讼的诉讼原则。[3]基于处分权主义,又产生了辩论主义。对辩论主义原则的理解,一般包括以下 绿铉译,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译者前言部分。转引自刘学在:《我国民事诉讼处分原则之检讨》,《法学评论》2000年6期。 [4](美)约翰亨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09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