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纠纷的监督也不能仅局限于单一性、滞后性的监督(检察机关依审判监督程序对民事诉讼提出抗诉),对民事纠纷的起诉权、上诉权和申请再审权同样是,而且应是最 权利和义务。如尊守执行回避、管辖、上诉及申请再审制度等。尤其重要的是对于生效裁判文书,检察机关只能以普通当事人身份申请再审,而不能提起抗诉。关于调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366.html -
了解详情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审判监督程序的相关条款作出了重大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申诉难、申诉乱的问题,对民行检察工作影响深远。但客观讲,此次 对法院调解应该有监督权。调解书是由人民法院制作的,记载当事人之间协议内容的法律文书,经双方当事人签字调解书生效,结束诉讼程序,确定双方权利与义务关系,同时具有强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722.html -
了解详情
之现状 从立法层面来看,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6章用12个条文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对审判监督程序的发动主体、发动事由、案件范围、启动方式、 能动性,积极解决纠纷;提高司法能力,遏制司法腐败。[19] (三)构建案例指导制度的初步设想 《二五纲要》第13项改革措施明确规定,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733.html -
了解详情
研究中将“再审程序”混同于“审判监督程序”的局面。笔者认为审判监督程序与再审程序虽然联系密切,但两者之间亦有一定的界限,不能相互等同。在民事诉讼领域, 审判资源,又影响了即判法律文书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影响了法院审判的权威性。 首先,从民事抗诉提起的主体而言,检察机关主动提出抗诉,违背当事人权利自由处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009.html -
了解详情
不同的两种纠纷解决制度,调审分离能够优化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法院逐渐开始接受调审分离的观点;一些法院在规范和完善诉讼调解中积极进行 的审判,无不以获得生效判决,并保证判决的正确性、合法性为目标。审判监督程序的设立,也是为了事后保证判决的合法性、正确性。 调解是一种合意型纠纷解决机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8149.html -
了解详情
一项规定。根据1938 年民事诉讼规则,美国通过审理前会议来固定争点和证据。审理前会议具体讨论如下事项:整理争点、协商是否修改诉答文书、为了不必要的 而事实的确认必须依靠证据;说关键,是因为如果事实的认定能在一审确定,就可以免去二审、审判监督程序的事实审,节约诉讼成本。而只有证据固定才能做到这一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977.html -
了解详情
了审判的重复性和不严肃性,既浪费了审判资源,又影响了即判法律文书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影响了法院审判的权威性。民事抗诉是对生效的判决和裁定提出,那么就意味着 ,属于局外人。 (三)抗诉程序不规范。现行民诉法规定的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程序是不具体的,尤其是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规范。在民事诉讼法中,对抗诉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628.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主要事实;阐明权 【写作年份】2011年 【正文】 2007年民诉法针对审判监督程序的修改,立法意旨在于解决申诉难,主要内容有提高再审审级、细化再审事由 与发展趋势。本文拟对民诉法审判监督程序相关法条进行解释,分析其中所体现的辩论主义原则和理念,但求有助于在民事行政审判监督工作中与进俱进适用民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998.html -
了解详情
,而只是作为一种监督性和救济性的特殊的救济程序。再审程序审理的对象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文书,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修正审判的错误来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司法 (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 6、卢国伟,从公正与效率谈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改造,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7、李旭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112.html -
了解详情
生效的裁决轻易多次提起再审,案件的裁判结果就像翻烧饼一样朝令夕改,审判监督程序的设置意味着审判制度的自我怀疑,自己打了自己的耳光,自然再也无力支撑起丝毫 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首先,对于通过司法考试甄选的人员,应该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进行工作分类(分为民事法官、刑事法官、行政法官、执行法官等) ,并针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04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