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与新的用人单位发生用工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动关系处理。 第九条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 申请支付令被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督促程序后,劳动者依据调解协议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十八条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终局裁决,劳动者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1582.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的保障权利人通过诉讼实现请求权利的有效期限。在诉讼时效届满后,权利人无权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在诉讼时效届满后,权利人虽可提起诉讼,但其权利得不 或仲裁的期限为4年。我国法律所规定的最长诉讼时效为20年。而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自《劳动法》生效以后为60日(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909.html -
了解详情
几个问题: 1.平等协商与集体谈判的关系 作为职工参与形式的平等协商和作为集体合同订立程序的集体谈判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和行为,其主要区别在于:(1)平等协商的 情况下,才由法院审理。这种体制的不足之处在于:(1)劳动争议案件如果经过基层调解、仲裁和诉讼中一审、二审的全过程,费时过长,不便于案件的及时了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887.html -
了解详情
没有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措施。 【分析】本条特点是首次规定在劳动仲裁程序中,当事人可以提出财产保全申请,但是应当提供担保。一般而言劳动者追索 被法院引用,从禁止反言的民法精神来看,本条实际上加强了内部调解的效力,以便于劳动争议能及时快速解决! 第三十六条 本解释自 年 月 日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829.html -
了解详情
其次,从仲裁机构的受案范围看,仲裁前置程序剥夺了不能进入仲裁程序的那部分人寻求司法救济的宪法性权利。实践中,劳动仲裁机构依据的受案范围是由《劳动法》 机制,即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在未能和解,而又不愿或调解机构调解不成时,对于仲裁和诉讼只能选其一适用,对首次裁决(判决)结果不服的,可在规定的期限内申请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2981.html -
了解详情
之间是不可兼容的。其次,现在的救济机制已为实践所证实,将导致劳动仲裁程序的可有可无,这种救济机制除了增加争议当事人解决争议的成本外,并不具有科学性。 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按照自愿的原则就劳动争议的解决达成的协议,具有劳动合同的性质。[vii] 因此,笔者认为,当事人超出劳动仲裁申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163.html -
了解详情
,而不是请求的总数小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金额,小于这个数额由劳动仲裁委员会一审裁决。此外司法解释三还对其他事项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如第 条规定申请支付令被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督促程序后,劳动者依据调解协议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第十八条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终局裁决,劳动者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082.html -
了解详情
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于2001年和2006年发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4号)和《关于审理劳动 多年的实践,已被社会接受,不宜轻易否定。这一处理程序能够充分发挥调解和仲裁的作用,使劳动争议尽可能在比较平和的气氛中得到解决,尽量减少打官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302.html -
了解详情
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于2001年和2006年发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4号)和《关于审理劳动 多年的实践,已被社会接受,不宜轻易否定。这一处理程序能够充分发挥调解和仲裁的作用,使劳动争议尽可能在比较平和的气氛中得到解决,尽量减少打官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283.html -
了解详情
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于2001年和2006年发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4号)和《关于审理劳动 多年的实践,已被社会接受,不宜轻易否定。这一处理程序能够充分发挥调解和仲裁的作用,使劳动争议尽可能在比较平和的气氛中得到解决,尽量减少打官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693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