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补充。笔者认为,在中国民事诉讼中至少还有两个方面不能给予当事人充分的救济。其一是我国民事审级制度不足于保证裁判的质量。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在一定意义上弥补 或被上诉人的问题。[10]也许有人会问,民诉法起草小组人员中的法官们是什么意见呢? 起草小组的人员除从事民事诉讼法学教学科研的人外,有各级法院的法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398.html -
了解详情
优越地位得以突出,因而权利保护说极为盛行。但是,随着国家对民事诉讼干预的加强,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逐渐退居下风,与此同时,维护法律秩序说终于抬头并逐渐占据了 立场的折衷学说。这种学说貌似公允,实则没有说明什么问题,因为研究民事诉讼目的本身的基本宗旨,是要在多种价值目标中,结合本国社会经济状况,选择出一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13.html -
了解详情
在以下几点:1.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为了“探索未知”,它的作用在于理解说明社会现象,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它通过调查研究、搜集文献资料, 许多内容都具有前瞻性。关于民事诉讼模式发展趋势问题书中指出,西方各国都在努力构筑能够促进当事人与法官沟通的“对话型”的新的诉讼模式。(p93)《比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61.html -
了解详情
多些,如意思自治、诚实信用等,所以法官在审理判决时更应该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适应市民社会的基本规范,无论此种规范被立法正式认可与否。公法为私法的正常作用 的抽象和脆弱,增强了“免疫力”。其次,民事诉讼中法官调配着法律资源,尤其是增强权利场对公法域权力场的抗衡力。法律资源是一切可以由法律界定和配置,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12.html -
了解详情
的金钱、时间、精力,那么国家和当事人的目的何在呢?无非是追求公正的诉讼结果。但究竟什么是公正的诉讼结果是法学界争论的热点和难点。一般理论认为公正的 的ADR实际上只有法院调解这一种形式。法院调解曾经是我国法院解决民事纠纷的主要手段,成为我国民事诉讼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制度而被国外誉为“东方经验”。我国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323.html -
了解详情
记录,并通过电子邮件发言。信息技术在美国民事诉讼中的运用,最突出表现就在审前程序,律师、当事人、拟作证的证人、特别是专家证人之间广泛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和 跨时代的变革性,它只存在于电脑空间,不受时空限制。虚拟法院的概念完全不同于传统法院,它不必要有实际场所即法院大楼,全天开放,只需要一些电脑设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77.html -
了解详情
一、证明标准概说(一)证明标准的概念证明标准是指司法工作人员查明案件事实、当事人证明案件事实需要达到的程度。对司法工作人员来说,对案件事实的证明没有 ,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要高于民事诉讼,这是由两种诉讼不同性质决定的。民事诉讼中,证据一般由当事人自己收集,如果民事诉讼也要求很高的证明标准这会使民事权利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5745.html -
了解详情
法典。[2]这种差别进而影响到不同的诉讼目的,即:罗马法诉讼制度是为了实现当事人的实体权利,而日耳曼诉讼制度的目的在于恢复正义与和平的秩序。从有无成文的民事 法中的法律审制度有什么联系,但二者的作用却是一样的,也都没有逃脱被废弃的命运。笔者揣测这可能是一些地区民事诉讼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在原始社会末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644.html -
了解详情
一个矛盾,即精神损害赔偿的提出以什么为标准?如果说在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可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是不是意味着只要附带民事诉讼存在,被害人就一定可以提起 的权利。法人是否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还是需要从具体的概念进行分析的。 参考文献: 1.《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与评价》 樊崇义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686.html -
了解详情
我国民诉法第179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提起再审的五种情形,可在再审立案时,由谁审查、具体的审查程序和标准是什么,法律没有具体规定,比如针对同一案件来说, 决定再审权才可直接启动再审程序,这是审判监督制度职权主义泛化的主要表现,也是民事诉讼中公权力对当事人私权处分原则的不当干预。 我们知道,启动再审的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13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