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是运用最为广泛的ADR方式。下面主要介绍德、美、日三国关于和解制度的一些法律规定和具体做法,以期为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改造提供参考。 《德国民事诉讼 适用的规则是德国民法典第779条的规定,即当事人以互相让步的方式终止某一法律关系的契约,如果依照契约的内容作为确定基础的情节,不符合事实,则该契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94.html -
了解详情
内,法律监督权与相应的诉权之间可以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①笔者认为,为了切实保障法律监督的最终目的得以实现,法律应当赋予检察机关相应的诉权,但应明确检察机关行使 机关应有权对民事执行程序进行法律监督》,《检察日报》,2002年7月17日,第5版。 ⑨ 邵世星:《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法理基础再论——兼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70.html -
了解详情
和解功能的发挥,是保证庭审顺利进行的前提,甚至关系到民事诉讼效率和公正目标的实现。我国目前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中存在着职权主义色彩浓重、相关 诉讼中证据交换制度的确立和完善[J]. 法律科学,2004(1) [3] 张卫平。 论民事诉讼中失权的正义性[J]. 法学研究,1999(1) [4] 洪彦,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76.html -
了解详情
,作为虽享有环境权但却与环境污染与破坏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私人,显然就没有资格对致害人提起侵权民事诉讼。这不仅在事实上限制了公民的环境权,且明显不 环境侵权有关的其他学科理论,以便在参与环境民事诉讼过程中具有足够的底气。此外,它还要求律师具有一定的哲学功底,能够从法律的角度正确运用某些基本哲学原理来判断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511.html -
了解详情
辩论权,并以其辩论结果去求得胜诉。诉中确定的当事人是否为争议实体法律关系中的真正权利主体或真正义务主体,常常是双方当事人辩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学出版社,1999,244[9]叶自强。民事诉讼制度的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90[10]陈光中,江伟。诉讼法论从(第一卷)[D].北京: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95.html -
了解详情
逻辑的延伸。根据处分权主义,被告(反诉被告亦同)对诉讼请求加以自认的,法院应不再调查诉讼标的之法律关系是否果真存在,而应以该自认为基础,作出被告败诉 可以提高诉讼效率,并弱化法院的超职权倾向。对于附加限制的自认问题,其实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是大量存在的,因而对此明确加以规范显然确有必要。例如,可作出如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44.html -
了解详情
三是履行民事义务的期间,这一般由合同约定,与本文所论问题关系不大,对此不赘。(注:参见江平、张佩霖编著:《民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年 诉讼时效期间和除斥期间的某些特点,设定权利最长主张期间是弥补诉讼时效期间不足的需要,是稳定民事法律关系的需要。通常,权利的行使和保护是以权利合法有效存在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994.html -
了解详情
,根据前苏联民事诉讼纲要第21条和民事诉讼法第55条第3款规定,由法院在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或民事判决中所作出的有关法律事实和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结论,对于 则就不能属于这种已知悉的事实。(注:参见〔台〕黄培栋著:《民事诉讼释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471页。)我国台湾“民诉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355.html -
了解详情
原因。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应否接纳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讨论,涉及到如何理顺刑事、民事不同性质立法关系,更需要对立法精神的准确理解和从整体上把握相关的法律制度。否则 精神损害赔偿》,载2001年3月29日《人民法院报》。 2向前:《论精神损失提起民事诉讼的必要性》,载《人民检察》1996年第4期,第39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97.html -
了解详情
《关于诉讼突袭与程序正义的相互关系》,参见张卫平:《转换的逻辑我国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页。 [6]参见最高人民法院 重视程序、程序的正义性,到注重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双重价值,再回归到唯实体论;从重视裁判,到注重裁判、调解均衡,再重新回归重调解轻判决;从严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124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