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解为两个部分:一为自诉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即所谓当事人);二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同是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版,第675页。 [2][苏]MA切里佐夫:《苏维埃刑事诉讼》,中国人民大学刑法教研室译,法律出版社1955年版,第53页。 [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6618.html -
了解详情
依据程序法定原则,很难将判后答疑作为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而得到立法的认可。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判决已经作出,即使当事人对判决仍有不满,也无法在同一审 [35]参见前引[13],山本和彦文。 [36]参见姜世明:《2002年德国民事诉讼法改革》,载《月旦法学教室》2002年第1期。 [37]判例出处分别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6606.html -
了解详情
的性质或属性,而其正当化在于界说运用何种方法和程序使民事诉讼的开始、过程和结果能被当事人、社会上一般人承认、接受和信任。 满足或符合正当性 的司法行为请求说。此说主张,诉权是公民请求国家司法机关依照实体法和诉讼法进行审判的权利,现代法治国家原理要求宪法保障任何人均可向法院请求司法保护。[8]受德国司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4601.html -
了解详情
,仅仅从权利角度解读处分原则,往往忽视处分权行使的效果,以致于使处分权丧失对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自身的约束力。 笔者认为,作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处分原则应当是调整 的处分。二是通过向法院处分其程序权利,比如起诉、上诉、请求调解等。当事人行使种种处分行为都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某种利益为目的。 3、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3129.html -
了解详情
便没有法官,法律禁止法院裁决超越原告请求限度早就成为一种司法准则,即法院不能主动的处理纠纷,也不能超出请求范围来判决。由此也可以略窥到审判权另一个侧面,即 损失,因此应当对这类事件当事人的处分权予以必要限制,而由法官依职权并进行必要的探知。 3、限制处分权应注意的问题 从民事诉讼的分权与制约机制来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3128.html -
了解详情
国家干预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谋求人民法院代表国家对民事诉讼的干预,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基于此,法院就有权对当事人的处分行为进行监督,并不受当事人处分 各当事人送达撤诉通知前已向法院书记官提交了该项通知,则法院也可以承认原告的通知撤诉发生效力;但是,如果原告没有向书记官提交撤诉通知,则该项撤诉通知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174.html -
了解详情
职权的有机结合、均衡分配,是世界各国民事诉讼的发展方向。我国的民事诉讼改革,也应当通过合理分配诉讼程序中当事人权利与法官权力为基础来构造,在贯彻落实 的若干规定》专门规定了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一节,其中对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进行了限定,是指:涉及可能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091.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负担、法律责任等一系列解释民事诉讼的概念,也为解释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各种诉讼现象提供了依据。例如,一般被称之为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或者提供证据责任实际上 。12](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民事诉讼法》(第16版),2004年版,第15页。(Rosenberg/Schwab/Gottwald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394.html -
了解详情
释明【写作年份】2005年 【正文】 就民事诉讼而言,所谓诉讼请求,是指当事人一方通过法院向对方当事人提出的实体权利之请求,具体包括原告起诉时所提出 看法官请求变更告知义务》,《法学》2003年第3期。 [19]就我国目前的审判实践而言,基于种种因素之考量,这种担心显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7965.html -
了解详情
也成为当时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民事诉讼的一般特征。总的来看,前苏联民事诉讼立法在许多方面大幅度限制了当事人的处分权,而将国家干预置于高高在上的 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326页. [7]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白绿铉译,法律解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8]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09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