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缺乏法律依据或其行为相对人缺乏合法权利作为恶意无可非议,但对于应当知道而不知的情形则莫衷一是。有的学者主张无怀疑,且尽到相当注意而仍深信不疑方为善意, 制度已形同虚设且彰显尴尬。(善意取得对公示公信原则内涵的主观认知状态的重复,正好回答了时下广泛讨论的不动产能否善意取得的问题,事实物权与法律物权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960.html -
了解详情
以出卖人提供虚假材料而判决撤销登记行为,那么物权法规定的善意取得制度就失去意义,也就不存在不动产善意取得的问题,这显然与物权法立法意图是不相符 机构具有什么性质还有不同意见,有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目前不宜规定登记机构的国家赔偿责任。[5]? 在审判实务中,多数人认为,在国家目前没有建立不动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814.html -
了解详情
以出卖人提供虚假材料而判决撤销登记行为,那么物权法规定的善意取得制度就失去意义,也就不存在不动产善意取得的问题,这显然与物权法立法意图是不相符 机构具有什么性质还有不同意见,有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目前不宜规定登记机构的国家赔偿责任。[5]? 在审判实务中,多数人认为,在国家目前没有建立不动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2787.html -
了解详情
,是关于购买盗窃物、遗失物是否发生善意取得的问题。例如,李四捡了张三的手机把它卖给王五,王五能不能够取得所有权呢?请看物权法草案( 物权请求权起诉,法院查明标的物消灭物权消灭,当然无所谓物权请求权,于是法院作出判决驳回你的诉讼。因为没有物权也就没有物权请求权,你只能根据侵权责任起诉。这就是物权请求权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488.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行为时“相信”其行为有法律依据或其行为相对人权利合法,依该说,善意无法与“怀疑”并存;后者仅要求行为人“不知”、“无法知道”或“不应知道”其行为无法律 已形同虚设且彰显尴尬。(善意取得对公示公信原则内涵的主观认知状态的重复,正好回答了时下广泛讨论的“不动产能否善意取得”的问题,事实物权与法律物权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788.html -
了解详情
存款、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案件中,对于案件中是否存在“被害人”,以及犯罪分子的违法所得是没收上缴国库还是作为被害人合法财产予以发还,实践中争议较大。一种 各打五十大板,部分追赃。而物权法中虽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但并未明确赃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的问题。从我国刑事立法来看,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基本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5660.html -
了解详情
次序原则(Priorit tsgrundsatz),且其有效以处分人具有处分权为要件。而对于作为原因行为的负担行为,则无次序规则,且不以负担义务者具有处分权为必要。(注: 债权人,他不再具有处分权,其第二次让与实为无权处分。(注:这里不发生第二受让人之善意取得的问题,其理由见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8556.html -
了解详情
因此,《德国民法典》没有规定或者没有详细规定人格权,并不能作为否定民法规定人格权的理由和根据。德国民法学者认为,如果今天制定《德国民法典》或者修订民法典,一定 优先权;(7)占有。这样的物权法体系,基本上代表了21世纪物权法的发展方向。 (十四)关于善意取得的问题 在讨论善意取得制度时,集中在以下几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405.html -
了解详情
所具有的“消极强制”作用。在德国法系,既然债权让与为准物权行为,属于处分行为的一种,那么按照其法理,对于处分行为,应适用优先次序原则(Priorittsgrundsatz),且 ,他不再具有处分权,其第二次让与实为无权处分。(注:这里不发生第二受让人之善意取得的问题,其理由见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912.html -
了解详情
相关的地方莫过于盗赃物和遗失物等物体是否适用善意取得的问题。多数国家将盗赃物和遗失物都排除于善意取得制度之外。例如《德国民法典》第935条、《拿破仑法典》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注释】 [1] [法] 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66页。 [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077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