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意思自治,体现了处分原则和辩论主义原则的要求。民事诉讼中的自认促进了诉讼的进行,降低了诉讼成本,提高了 诉讼效益。因此,大陆法系和英美 》第十五条第一款指出:涉及可能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 也就是说对于涉及可能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039.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依据来源于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一条及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7月11日对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 民法通则对人格权也做出了保护性规定。有权利就有保障,这是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法治原则。既然宪法和法律对人格利益均有规定,司法就必须有救济途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5801.html -
了解详情
一个案件【3】。由于《规定》把调解确立为一项基本原则,按此规定,如果调解成功率是50%,整个诉讼效率没有提高,也没有降低;如果低于50%,则整个诉讼 一般都不敢单独作出某种权利处分,而是要征求当事人的意见,这就使得调解的过程延长、难度加大。 四、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衔接的构想 针对前文对人民调解的优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554.html -
了解详情
往往更难查明。同时,由于附带民事诉讼中财产保全及查封、扣押手段乏力,被告人的亲属或财产实际控制人可能随意转移、藏匿、处分被告人的财产,执行中也很难查处。 在此基础上通过了《为犯罪和滥用权力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该公约明确规定了国家补偿制度的对象、方式,对资金来源和补偿程序也作了原则性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8755.html -
了解详情
如何在追究犯罪和保障人权两者之间达成平衡,民事诉讼则是国家通过司法权来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故两者在诉讼目的、诉讼原则、诉讼规则上均有较大的 的本质特性,在尊重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同时统一司法解释。附带民事诉讼的本质决定当事人对诉权可以自由处分,许多国家在立法上规定的赔偿制度体现了当事人选择权,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239.html -
了解详情
,谁举证,不受行政诉讼法中被告负主要举证责任原则的约束,行政主体仅就其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民事诉讼的第三人往往会与行政诉讼的被告 部分作不同处理。如果当事人放弃的是民事判决部分的上诉权,因民事判决对行政判决的结果没有影响,且当事人放弃的民事权利是其可以自行处分的权利,故没有必要对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742.html -
了解详情
而深刻的变化。立法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将民事诉讼调解原则由“着重调解”修改为自愿、合法原则。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中调解与判决已无轻重之别,调解已不再具有 。所谓的隐性违法是指从表面上看,当事人作出自愿让步是对其民事权利的处分,因而是合法的,但实际上,是法官在调解中偏袒一方当事人,利用其判决权和影响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72.html -
了解详情
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公共利益是民法保护的客体。现代社会对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集中体现是对消费者大众权益的保护。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主体制度,以大陆法系 的一方当事人为被告;三是检察机关作为起诉机关,处分国有资产的一方当事人为原告,取得国有资产的另一方当事人为被告。上述案件是检察机关或者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85.html -
了解详情
再审权才可直接启动再审程序,这是审判监督制度职权主义泛化的主要表现,也是民事诉讼中公权力对当事人私权处分原则的不当干预。我们知道,启动再审的公 的救济权不能得到及时落实。有学者认为:“既然法律已经规定了当事人直接申请再审的途径,那么法院自身监督和检察院抗诉监督就没有必要了。”[5]以上观点需值得商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946.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上,在法定管辖之外确实存在着例外规定,这是因为实践中的民事诉讼管辖显现着比立法的预期更为复杂的情形和问题,而例外规定能够更为公平、更为合理和更具实效地 该合同尚未实际履行,故本诉和反诉都适用原告就被告的一般地域管辖原则,又因原告与被告的住所地分属于不同的法院辖区,故本诉与反诉属于不同的法院管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302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