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律规范对特定的诉讼纷争作出处理而采用的审判方式(动态)予以体现,反映于主要民事诉讼程序阶段和主要诉讼原则、制度中的人民法院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及 ,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弄清案件事实,明确当事人之间引起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其次,二者相互对立,对法院审判权或当事人诉权的单方面强调意味着对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10.html -
了解详情
的言词辩论期日(主期日)结束。”从美、德两国的民事诉讼制度看,审前程序的重要功能是促进审理集中化,主要体现在对正式庭审(主要 的障碍。在数量上,美国没有足够的法官去充实德国式的法院。尽管出现了“管理型审判”(managerialjudging),但“管理型法官”仍基本上是公断人,他们对双方关于证据开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01.html -
了解详情
、制度规范和适用运作之间的和谐与统一。民事诉讼价值、目的、诉权、诉讼标的、法律关系和既判力含涉民事审判程序和活动的主要或基本内容,构成了民事 执行是执行机关以合法执行根据为依据,按照迅速、经济和适当的理念,依照法定程序采取执行措施,强制债务人履行债务,从事实上实现债权人债权。因此,应当依据实体法上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31.html -
了解详情
审查诉讼请求是否有理等。法院的裁判行为,这是法院最重要的诉讼行为,即在审判程序中,根据审查核实的结果,法院依法作出是否同意或许可的行为。裁判 从程序方面尊重当事人间接处分自己实体权利的自由。[6](P109)我国有必要根据民事诉讼特性,参照外国的合理规定,重塑辩论原则。[7]但是,考虑到我国律师的数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94.html -
了解详情
其有权依法申请回避。(3)未对院庭长的回避问题作出规定。当前的审判实践中,审判程序的运作还没有摆脱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加之有些法官的素质尚不符合独立 ?根据此条规定也应由审判长决定,可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中只有独任审判员而没有审判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的不严谨和不成熟。其次这种决定体制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28.html -
了解详情
的合法权益。对审判机关而言,是通过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正与效率。长期的司法实践表明,两审终审制外加再审制度的民事诉讼模式已不能 上述之任务。为此,笔者认为,只要完善各个程序,通过严密的诉讼过程,从而建立绝对的三审终审制的民事诉讼制度,以实现诉讼之目的,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可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87.html -
了解详情
的主导地位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从《中国法律年鉴》提供的数字看,1991年民事一审案件调解结案数为1128465件,判决结案数456000件,分别占结案总数的59. 现象,落实自愿与合法调解原则,就必须对现行调审不分的民事诉讼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将调解从审判程序中分离出来,使它们按照各自的特点、规律、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10.html -
了解详情
法院可以指定举证当事人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但举证当事人应承担其他当事人因此而增加的诉讼费用;当事人在终审辩论终结结束后,不得再提出新证据。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 ,将法院调解从民事诉讼中分离出去,作为与审判相独立的、以预防诉讼为目的的解决民事经济纠纷的制度,使其按照各自的特点、规律、程序和方式运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373.html -
了解详情
,由人民法院对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再次审理的程序。民事诉讼调解案件与非调解案件在审判监督程序上有共同性,但又其有自身特点。(一) 当事人没有申请再审的,不论调解书是否有错,人民法院不再主动依职权提起再审。关于民事调解书人民检察院能否抗诉的问题,1999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82.html -
了解详情
举证、质证、辩论等一系列对抗式的诉讼活动流于形式。为此,本文试结合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实际,分析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客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重构 进行举证指导。另一方面,立法上应该设立专门法官查证制度,建立审判权与调查权相分离的诉讼机制;并应强调必须经当事人的书面申请,助理法官才能依职权调查收集必要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94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