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的关键。 我国刑法对适用缓刑的这一实质要件规定得比较原则,在实践中,这一条件如何把握,无法定标准。如果仅凭审判人员的主观推断,自由裁量权 人员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也不知如何配合执行机关,以致造成某些地方有些缓刑人员外出打工、经商无人过问的现象存在。对缓刑人员的考察、监管不力,缓刑制度就形同虚设,无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871.html -
了解详情
裁决、执行仲裁裁决。[2]而撤销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制度则是法院对仲裁进行监督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也认为:仲裁组织的民间性、仲裁程序的灵活性、 比较干脆的一裁终局,尽早解决争端;既避免了法院诉讼审判程序上的二审结案,也避免了审判监督程序上的多头干预,降低了效率,其并由此推定,这正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34.html -
了解详情
确定的解决方式于法无依。如果直接引入刑事和解制度,则其确定的道歉、社区服务、生活帮助等处理结果将与我国的罪行法定原则背道而驰。 3、刑事诉讼体系中缺乏 的解决方案。其在程序上要求主持调解的人员必须具有中立的地位和专业的法律知识。而法院作为居中裁判的审判机构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第三,法院作为刑事和解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321.html -
了解详情
是依照法律规定从事公务。具体包括:1、依法履行职责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依法履行审判职责的人民陪审员;3、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是以所有制形式作为划分依据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尤其是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以后,我国企业组织形式已完全不是8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313.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本身就存在着局限性。博登海默说,由于人和制度都有缺陷只要在有组织的社会中和在国际社会中还存在大量的违法者,那么法律就不可能不用强制执行措施作为其运作 生命的那些人变得越仁慈,生命便变得越廉价。我们所避免的责任是确实难于承担的。我们可以审判任何一个人并认为他邪恶得不可救药,以至于他不值得活吗?我们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801.html -
了解详情
对法官的定编,将具有较高填正符合条件的审判人员确定为法官,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只能做其他工作,如作为法官助理,协助法官工作。但是法官定编并不能 改革的重点。由此可见,法官考评制度在国外一些国家有的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有的甚至还成为推动司法改革运动的主导。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司法改革处于瓶颈时期,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657.html -
了解详情
以及官僚主义的行政优越性,其后在日本和我国的台湾极为盛行,我国大陆的行政法律制度虽未明确使用特别权力关系这一概念,但在法律制度及行政实践上是实际应用这一 处理的涉及部分社会问题,因为须解决的前提问题的焦点不适合法院的审判,即该争议无法通过法律的适用来获得最终的解决,结果整个纷争被认为不适合通过法院进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544.html -
了解详情
级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审判机关在组织体系上的层次划分以及诉讼案件须经几级法院审理才告终结的制度。审级制度是诉讼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目前在民事诉讼中 宰使每个案件都有机会经历三级法院的审判,保证了办案质量和法律适用的统一。各国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定了与之相配套的补救措施。主要表现在: (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760.html -
了解详情
虽然不是案件实体法律关系的参与者,与案件事实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但法律上赋予审判主体的审判职责足以成为审判主体进行质证的动因,况且审判主体对错案也是承担 进行质证,这种偏向应当纠正。 三、质证的程序构想 我国的民事诉讼立法虽然规定了证据的质证制度,但对如何进行质证即质证的程序却未作出规定。而质证水平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17.html -
了解详情
调解的原则之所以反复修改,是同我国法制化进程、群众法律知识的普及和人民法院审判业务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的。我国的调解制度也曾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经验而加以肯定和 原则的,笔者认为不大可取。 (四)、调解程序与审判程序适当分离 调审分离主要包括了将诉讼与调解完全分离和诉讼内调审分离两种。在现阶段条件下,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85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