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付义务的一种权利主张,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请求人民法院保护民事权利的权利就是指实体涵义的诉权,胜诉权的概念 ,还是裁定驳回起诉? 对某一个具体案件,是裁定驳回起诉,还是判决驳回诉讼请求,是一个在审判工作中难以区分的问题,一般说来,如果当事人的起诉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9263.html -
了解详情
债务,规避责任的护身符,从而造成法律与道德的严重背离。13这样的结果显然有违诉讼时效制度的初衷。 应当肯定,对社会公益的维护作为限制民事权利自由的正当性基础 而今人们广泛研究、极力推崇抗辩权发生说的主要意义应在于:在明确义务人于时效完成后享有拒绝履行的权利同时,解决法官可否不待义务人抗辩而主动援用时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959.html -
了解详情
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诉讼时效届满后,义务人虽可拒绝履行其义务,权利人请求权的行使仅发生障碍, ,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3. 法庭笔录应当当庭宣读,也可以告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当庭或者在五日内阅读 4. 当事人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上诉的,第二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773.html -
了解详情
时效(见前引)。如果说在20年前我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民法通则》使用诉讼时效概念,还情有可原,那麽如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法律制度日臻完善并和 机关的价值取向问题。在起草物权法的全国人大法工委会议上,有学者已提出建立取得时效制度,但公布的物权法草案仍未采纳正确的意见。(15)这种思维模式是保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5206.html -
了解详情
民法上限制民事权利的不同期间类型,其中或有期间是决定当事人能否获得请求权的期间,诉讼时效期间则是对业已存在的请求权进行限制的期间,二者存在重大区别。下面谨 讲座》,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页。 [7]史尚宽先生就此论及时效制度之设,在于尊重久已继承之事实状态,即在于社会秩序之维持。一般真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325.html -
了解详情
》第140 条的规定则对起诉的后果不加区分,只要起诉就一律引起时效中断,而且从中断时起又重新计算。这样在实践中容易产生滥用诉权的 . 309. [19]史尚宽。 民法总论[M] .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683 [20] 关于诉讼时效期间二年是否过短,应否规定更长的期间本文不作讨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3280.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偏离了公平和公正的轨道,公平和正义得不到伸张。而人民法院直接适用诉讼时效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正可以弥补《劳动法》立法上的瑕疵,伸张公平和正义 》1997年第十九卷第五期第138页; ⑤褚宸舸:《仲裁时效保护了谁?----质疑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有关规定》,载法律教育网民法论文;20222202020044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34.html -
了解详情
的权利,对此我国《民法通则》第153条明确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请求权的消灭,意味着基础权利的 权利,只有在权利人提出请求时才能予以对抗,自身不具有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时效抗辩权的行使主体原则上只能是义务人及其继承人,但下列厉害关系人也可以行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36.html -
了解详情
说那些对权利人的自由具有比较重要意义的权利。这些权利应当适用比较温和的取得时效制度,这样才能使各方利益保持均衡。就物权与债权这两种财产权而言,从 进行界定,然后以此为前提进行逻辑推演,得出物权请求权应当适用或不应当适用诉讼时效的结论。这种研究路径具有浓厚的逻辑形式理性主义色彩或者说概念法学色彩。我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995.html -
了解详情
在于通过“请求权”的媒介作用,把“actio”中的实质性内容移入实体法体系,从而摆脱从诉讼的角度把握权利的思维方式,构建一个纯粹的逻辑上严密自足的实体权利 权;在法院-责任人之间,则是责任的归结与执行的关系。实际上,受到诉讼时效约束的正是权利人指向法院的这种“要求权”,权利人指向责任人的接受权并不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2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