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的近亲属、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既然是可以告知,也就是说可以不告知。即人民法院对于被害人所遭受物质损失的 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132页。 ⑤参见《共同伤害的自诉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原告只要求追究其中一名被告的责任如何处理》,载于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403.html -
了解详情
不服,法院痛心,则只能意味着社会正义在当事人主观舆论正义面前的沦陷,也很难说民事诉讼程序就符合了正义的要求。由此可见,考量主观结果正义标准的主体,不 一种可见的正义,但这并不意味着程序结果不必接受正义的评价,相反,作为诉讼程序的组成部分,程序结果自身的普遍性正义评价对于程序至关重要,但这种评价主要来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978.html -
了解详情
制定更符合当事人主义要求的规定。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当事人在诉讼终结方面都拥有主导权。学界的批评主要来自对当事人撤诉的处理。按照私法自治 平.转制与应变[J].学习与探索,1994(4). [8]左为民、刘全胜.民事诉讼制度:透视、评析与改革[J].法学,1994(1). [9][美]约翰.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647.html -
了解详情
的社会变化,大陆法系国家不断采用判例来对制定法进行完善,并运用于诉讼实践。而两大法系的许多国家及地区同时将制定法、判例作为法源 [M].王献平,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82. [13]徐昕,译.英国民事诉讼规则[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1. [14][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644.html -
了解详情
这里主要存在下述问题: (一)基本法律欠缺规定,司法解释效力有待提升 现行《民事诉讼法》孤立地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却忽视了当事人自行收集证据的程序保障问题 ,因而在最高法院正式通过时被删除。(参见李国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848.html -
了解详情
,将追回的赃款赃物返还被害人或者由人民法院责令被告人退赔,不得由刑事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笔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属于限制解释,违背了立法的本意,不 在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上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实际上是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基本精神相悖的。 侵害人格权,侵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317.html -
了解详情
153条以及《环保法》第四十一条等规定严格责任。 2.返还不当得利民事责任的实体法事实。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规定,返还不当 论[M].台北:台湾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7: 33. [38] 毕玉谦.试论民事诉讼中的经验法则[J].中国法学, 2000, (6):111;类似主张的,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054.html -
了解详情
营造通过正当程序发现真实的理念,从而维护司法的权威性。 然而,反观《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关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的规定可以看出,明显大于似乎 犯罪而逐渐演变为惩罚犯罪和保护(犯罪嫌疑人)人权并重,由于人权越来越受到尊重,刑事诉讼保护人权的目的和功能也越来越被强调,于是与保护人权精神相契合的排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047.html -
了解详情
实体问题或程序问题,其行为行使的结果与当事人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法院诉讼行为公正与否,当事人是最有发言权的。最后,当事人监督制约机制是其他监督 责任。 四、结语 当事人监督制约机制、法院监督制约机制以及检察监督制约机制是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中最为核心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法院审判权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35.html -
了解详情
权利的处分以及和解成立后和解契约对当事人的约束力。这样的性质理论明显不适合概括诉讼和解这一法律行为的全貌。 两行为并存说内部,对于作为私法行为的和解与 每一个成员,并且给予集团每一个成员提出异议的机会。当事人自行和解,即一般民事诉讼诉讼系属中的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后,向法院书提出双方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3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