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作用,既要保持司法活动独立性和终局性,也要加强与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形成职责定位明确、程序衔接畅通的社会矛盾化解合力。因而出台一系列关于调解机制的法律法规是非常必要的。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中加入了调解机制,对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保证被害人及时得到赔偿,具有重要作用。 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3897.html -
了解详情
中的固定程序,而是依据具体案情的需要而行使。 第二,法官释明权的行使具有一定的条件。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因为有些当事人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有些案件往往存在起诉超过期限、错列被告、诉讼请求不当或被告举证不及时、不提交法律依据等方面的问题,或者在庭审中陈述事实的过程不清楚、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3088.html -
了解详情
,为了做到实事求是,实现实体法的正义指向,就可能善意地为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而超诉讼请求地判决被告赔偿误工损失。由于这种善意与实体法的正义指向吻合不悖,所以很 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3页。 [8]参见(美)米尔顿德格林著:《美国民事诉讼程序概论》,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169-171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768.html -
了解详情
国家法律的尊严,是法官的神圣职责,职责和职业道德、纪律也要求法官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如发现刑事犯罪线索,或者一方当事人伪造证据涉嫌刑事犯罪时,应采取审慎严肃 逃脱而酿成错判。本案法官对于一方当事人有明显涉嫌犯罪的情况下仍按民事诉讼程序(简易程序)审理;在发现有“中止审理”的情形时,仍坚持“继续审理”,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1971.html -
了解详情
而遭受损失的被害人救济途径,我国刑事诉讼法设计了一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即在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 》第388页 郑禄 姜小川主编 群众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 ④转引《诉讼法学专论》第424页 胡锡庆主编 叶青副主编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年3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65.html -
了解详情
受害人的民事权利,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能剥夺,不管它是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还是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进行。3、尽管时下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而 由此导致婚姻失败、家庭破裂、被害人自杀,以及行凶报复等恶果发生,如果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处理不好,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留下社会隐患。根据有关司法救济原则,做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325.html -
了解详情
的财产损失或者物质损失的场合,没有规定对犯罪造成精神损害的可以适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进行救济。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12月19日公布的《关于刑事附带 在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上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实际上是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基本精神相悖的。 侵害人格权,侵权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317.html -
了解详情
但也只能算是一个间接的参诉人。 第二,检察机关抗诉权的滞后性。《民事诉讼法》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发现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检察院发现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 设定的检察法律监督权是对司法活动的全面监督,因此,检察机关拥有对整个民事诉讼程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的权力。当前立法没有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及时介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09.html -
了解详情
放弃部分权利有利于将来和睦相处或保持业务关系。? 其二是审判人员的劝说。审判人员在诉讼中对当事人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不仅因为当事人一般都比较信赖和敬重审判 民事诉讼法把调解与判决作为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不同方式,共同规定在民事诉讼程序中是不科学的。调解建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而判决是建立在法制强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977.html -
了解详情
、甄别和解释、说明;书记员主持型,即是庭审前,由书记员主持证据交换程序,在当事人与法官之前建立起隔离带,防止法官单方接触当事人造成偏听偏信,先入为主。④虽然 。 (一)庭前证据交换不能替代庭审程序 庭前证据交换只是庭审准备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庭审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中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具有各自独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77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