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为例说明民事习惯的重要性似嫌片面。就让我们以民法制度中共性较为突出的债法制度为例。 德国民法典债法第281条规定了代偿请求权制度,所谓代偿请求权 习惯法和罗马法的融通工作,则从 16 世纪已经展开 〔[21]〕。法国人试图将现代法的价值、理论与法国习惯糅合一起,他们做到了。 我想,没有什么比这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144.html -
了解详情
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撤销。同时,《法国民法典》第1109条至第1114条规定:契约的内容不能违反法律。比较起来,现代民法与近代民法在契约自由上并没有发生实质上的 中外法学》2001年第1期。 「15」〔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中译本),法律出版社2000版,第260页。 「16」〔德〕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194.html -
了解详情
框架,同时融合了德国和法国民法的概念及制度的法典。我固然同意这样一种说法,即,不能以大陆法尤其是德国法的体系来考虑中国民法典,应该尽量 ,以判例法(case law)和法官法(judge made law)为特色的英美法与以所谓civil law作范本的大陆法之间并不能实现直接的对接。这个道理应该不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202.html -
了解详情
,而处分权原则上属于标的物所有人。 《德国民法典》的起草者吸纳了萨氏的物权行为理论作为民法基本原则,使德国成为以物权形式主义为物权变动模式的代表。处分 第1583第以及第1703第都是债权意思主义的具体体现。《日本民法典》在物权变动模式选择上与《法国民法典》近似,其第176第规定物权的设定和转移,只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988.html -
了解详情
。根据《德国民法典》第91条的规定,所谓替代物是指在交易中按习惯能够以数量、容量和重量加以确定的动产。据此,史尚宽先生认为,替代物与非替代物的 》第1782条第2款、我国台湾地区所谓民法第603条均有明文规定。 综上所述,我国的货币保管合同立法与《法国民法典》最为类似,其缺陷之明显,已如详述;俄罗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4823.html -
了解详情
说,与法国民法典相比,德国民法典规范的诚实信用原则,伸缩性更大、适用范围更广。遗憾的是,该法也未能彻底实现将诚实信用确立为贯穿民法始终 诚实信用原则。自中世纪衡平法院设立以后,衡平法官处理欺诈案件主要依据“衡平与良心”, 广泛适用诚实信用原则。而且,Mansfield 法官早在1766 年就对诚实信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5550.html -
了解详情
,建立登记制度,对此理论的修正。还有无因性的评价。法国民法认为原因行为被撤销,权利人可主张返还原物。德国民法认为原因行为的撤销,不影响结果行为的效力,权利人 物权行为理论从提出及被德国民法典确认至今,承受了各种肯定与否定的评价,也引起了从未休止过的种种争论,但在我国国内,由于民法研究有过长期中断,致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628.html -
了解详情
《德国民法典》的形式体系。首先,这种选择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国民法典》是革命的产物,《德国民法典》是体制不变之下向近代化转化的产物,更为符合日本当时维新的 了作用。[1]其四,正像后来日本民法学者指出的那样,由于种种原因,《日本民法典》的继受是多方面的,并非仅仅是《德国民法典》的翻版,完全采用德国民法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330.html -
了解详情
,而处分权原则上属于标的物所有人。 《德国民法典》的起草者吸纳了萨氏的物权行为理论作为民法基本原则,使德国成为以物权形式主义为物权变动模式的代表。处分 第1583第以及第1703第都是债权意思主义的具体体现。《日本民法典》在物权变动模式选择上与《法国民法典》近似,其第176第规定物权的设定和转移,只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294.html -
了解详情
,而处分权原则上属于标的物所有人。 《德国民法典》的起草者吸纳了萨氏的物权行为理论作为民法基本原则,使德国成为以物权形式主义为物权变动模式的代表。处分 第1583第以及第1703第都是债权意思主义的具体体现。《日本民法典》在物权变动模式选择上与《法国民法典》近似,其第176第规定物权的设定和转移,只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226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