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有些教材把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归纳为具有民事诉讼行为能力是不对的。从表面上看这样归纳有他理由,因为民法规定了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但是,这种归纳 审时度势的权衡后才能确定化。决不能主观判断,因为根据法律程序的要求,法官对案件作出主观评价是危险的。其后果是法律被法官们任意滥用。当然,法官自由裁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102.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庭前程序的规定较为简单和笼统,人民法院在司法实践中进行了大量尝试性的改革,但囿于立法之限制,庭前程序固有功能 遵守《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诉讼规则,在操作上不得省略或忽略,以免影响到实体上裁判公正,而引起不必要的重复再审,造成了审判资源浪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44.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庭前程序的规定较为简单和笼统,人民法院在司法实践中进行了大量尝试性的改革,但囿于立法之限制,庭前程序固有功能 遵守《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诉讼规则,在操作上不得省略或忽略,以免影响到实体上裁判公正,而引起不必要的重复再审,造成了审判资源浪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04.html -
了解详情
,其诉讼事件或较单纯或宜速结,除设有简略的特别规定外,仍适用普通程序的规定。小额诉讼程序,诉讼标的的金额甚低,程序更应简化。主要简化的地方是: 我国传统民事诉讼理论认为简易诉讼程序仅存在于审理简单民事案件的初审法院中,在审理普通案件的初审法院中是不存在简易程序的,至于上诉审法院和再审法院就更不存在简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64.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关于审前准备程序的有关内容的规定尚处于司法解释层面,有待提升至立法中去,在立法中予以肯定。 二、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重构 从以上对我国民事 庭审辩论开始前提出新证据,但对方当事人没有异议的,应当允许。当事人由于一审未提交的证据而导致证据失权的,在上诉审的再审中就当同样认可证据失权的效力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76.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的诉讼机制,当事人使用它来收集证据不必取得法院的首先同意或批准。按照美国联邦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美国民事诉讼程序中的当事人可以使用五种手段收集证据。这五种 《民事诉讼法》第179条的规定,在判决生效后,如果当事人“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还可以申请再审。可见,我国的证据随时提出主义,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53.html -
了解详情
申请人均不得适用上诉和再审的救济程序。二、督促程序在实施过程中的误区。由于督促程序在我国立法时间较短,审判实践中对督促程序的理论规定出现许多认识误区, 台湾以及国外立法中对督促程序的规定,进一步从程序上完善我国的立法规定。可做以下改革:1、创造启动督促程序的新途径。在民事诉讼制度中,债权人要求债务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30.html -
了解详情
合法性问题会受到质疑。”我国的庭前证据交换未规定在民事诉讼法律规范之中,不具备程序上的法律效力,广东省高院有关规定并不具备法律上的拘束力,且对民事 。但我国一直实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民事诉讼法》第125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在法庭上提出新的证据。”实际上,当事人在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中还可以提出新的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34.html -
了解详情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938年制定的联邦地区法院民事诉讼规则规定,当事人之间在审前有权向对方调查收集与案件有关证据及信息的审前准备的发现程序。特别是70年代以来, 年颁布的民诉法(试行)相比较,在起诉、上诉及再审等方面均注意了当事人的处分权,扩大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把民诉法(试行)第56条规定的人民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02.html -
了解详情
有关的事实,人民法院可以置之不理。行政管理领域的广泛性使许多行政行为的作出立足于对相关民事争议的裁决或对有关民事争议的确认、变更或撤销。这些行政行为所建立的 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条是对劳动争议处理基本程序的规定。劳动争议有一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683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