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中院的案例中,有涉及到“当事人领取判决书”这样的送达[3]。尽管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有“由当事人前来领取判决书”这样的送达方式,但是实务中却极其 规定这一理论,如果说能够牵强附会,怕就是有关审限制度的规定。 (二)审限制度并两审终审 “在传统民事诉讼理论中,特别是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4426.html -
了解详情
甚至上访同样大量存在,从而导致了终审不终与两审终审的名存实亡,司法的终局性被削弱。[1]其次,与古典审转的科层化一脉相承,行政化的制度逻辑依然支配着审级体系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9]在清代司法中,地方衙门仍以轻微刑案与民事诉讼为主。如汪辉祖曾说:地方命盗重案非所常有,惟词讼源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415.html -
了解详情
、本文观点及理由 本文认为,仲裁裁决司法监督程序实行内外无别的两审终审制不仅与民事诉讼法中两审终审的基本制度一致,而且有利于仲裁作为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作用的发挥。它 法院级别之低且没有上级法院监督所凸显的问题近年来十分明显。 世界各国司法制度对于民事诉讼都规定了至少两个审级,当事人不服法院的裁判时都有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6587.html -
了解详情
一、审级制度建构的原理当今世界各国积案已成为困扰民事诉讼效率的普遍问题,即使那些值得我国司法改革借鉴的西方国家,也在追求公正和效率平衡的困境中 有关事实进行审理,而且还可以就下级法院所适用的法律问题进行审查。应该说在“两审终审”前提下,事实审与法律审的确有利于充分保障当事人的正当权益和加强对下级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146.html -
了解详情
昭和二十三年,八月五日判决。 [3] Robert A.Carp:Judicial Process in American,199 [4] “民事司法的公正及其制度保障”《法学前沿》第三辑第32页。 [5] 参见张卫平:“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转换与选择之根据”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6期。 [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43.html -
了解详情
职能庭室及相应法官,因而主张取消我国的再审程序法律制度。第二种观点:在我国继续保留两审终审外加再审程序的诉讼模式,并积极推进审判监督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中,虽无完整系统的再审程序,同样有关于再审制度的明文规定,如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第33条,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59到62条,1995年英国刑事上诉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7781.html -
了解详情
职能庭室及相应法官,因而主张取消我国的再审程序法律制度。 第二种观点:在我国继续保留两审终审外加再审程序的诉讼模式,并积极推进审判监督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虽无完整系统的再审程序,同样有关于再审制度的明文规定,如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第33条,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59到62条,1995年英国刑事上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663.html -
了解详情
方法上,只能以调解的方式予以进行,调解不成则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对此亦符合两审终审制原则,照顾了当事人的审级利益。 在做了简单的考察后,笔者对我国 终审制度的确立而得以全面、合理的解决。三审终审制度,不仅有利于解决民事诉讼中的反诉制度,同样有助于解决民事诉讼中的多项困境,如更有利于案件事实认定和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77.html -
了解详情
最高法院分别在1924年和1925年确认了这一制度,认为在民事诉讼中由上级法院自己作出监督的制度,不仅有利于维护诉讼当事人的利益,且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利益[1 的理由要将两审终审改为三审终审,所以审判监督程序的改革不是要增加审级,而是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这一特别程序,尽管我们主张应当在民事诉讼领域将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96.html -
了解详情
,并没有形成基于审级职能分工和权力分层的双向制约。并且由于受到诉讼模式的限制,在两审终审结构中运用职能分层原 理设计双向制约机制面临不可克服的技术困境: 多元化的设想相对应,对某些特定类型的案件实行三审终审。 [24]李进平著:《审级制度原理探析以民事诉讼为视角》,载《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71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