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深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立法机构开始了《试行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的工作,并于1991年4月9日第七届 专业唯一入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的研究实体。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事诉讼法学学科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这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454.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立法、理论和实践的繁琐性和反人民性,因而根本谈不上建立自己独立的民事诉讼理论体系。[①] 即便如此,这种理论研究状况也好景不长。随着1957年反右倾斗争 的差别,而且,程序制度的不同还会产生其他方面的功能差异。[28] 因此,民事诉讼法本身又必然具有某些不依赖于诉讼结果的独立价值(内在价值),例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221.html -
了解详情
修改也许不无裨益。 宏观的叙事于事无补。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管辖异议、共同诉讼代表人制度、财产保全、执行 一方产生诉讼代表人,另一方仍亲自参加诉讼。 四、执行中的和解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执行和解制度。 第211条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4365.html -
了解详情
的修正,但最高人民法院很快就专门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并在实证研究中为法学方法创新和研究转向作出了开拓性努力。[36]正是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逐步成熟构成了程序获得独立、平等地位最具决定性的推动力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032.html -
了解详情
认定。因此,当诉讼行为类推适用有关实体的法规时,必须慎重加以对待。 实体法与诉讼法应根据内容和性质来加以区别,民法典及商法典等是含有关实体法规范的法典, 论》,信山社,1995年,第404页以下。 [30]伊东乾,《民事诉讼法的基础理论》,日本评论社,1974年,第31页以下。 [31] 诉讼法律状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549.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之间的关系未能系统化。事实上,基本理论之间缺乏缜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也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设计过于粗糙、规范之间出现漏洞和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④]第三,在 和其他诉讼费用等诉讼成本过高,导致当事人对诉权的行使望而却步。其五,现行民事诉讼法中的很多规定不利于为当事人充分行使其诉权提供有效的保障,表现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87.html -
了解详情
半工半读,强调“干”中学,大大削减专业课程。在1958-1966年大专院校中完全取消了民事诉讼法课程,有的只在婚姻法中讲婚姻诉讼、人民调解和爱国公约,因此, 深度、广度及其成果形式才能在新世纪得到极大拓展。迎接各种挑战,推动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更大发展,需要一批全身心投入、高素质的研究人员队伍。当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73.html -
了解详情
多次拉入诉讼,对被告是不公平的,而且还造成诉讼浪费。2.诉讼法说(新诉讼标的理论)20世纪30年代,德国学者Rosenberg等提出不以实体 理论也是程序保障理论的重要基础理论。[23]无论是法院还是诉讼当事人,均须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及其精神实施诉讼行为,比如法院和当事人必须遵循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234.html -
了解详情
逐渐向国家集中。随着国家对司法权的垄断和强化,一方面,国家通过制定大量的民事实体法将国家权力渗透于市民生活之中;另一方面,国家通过诉讼方式扩大调整市民生活的 诉讼法典制定之后,学者们开始以诉权理论为“道具”解释形式上已经独立的民事诉讼法是否在本质上具有独立性。当私法诉权说理论提出之后,一些对此持否定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70.html -
了解详情
下半叶,诞生于20世纪初叶的清末修律,成长于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时期民事诉讼立法的基本完成。回顾总结这一段历程[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 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转移,就是辩论主义。反之,就是干涉主义或职权主义。中国民事诉讼法以辩论主义为原则,以干涉主义为例外,如关于诉讼费的裁判,法院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09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