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人确认准确无误后,应当签名或者盖章。不论是口头还是书面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都应当说明被害人和被告人的姓名、年龄、住址、控告的罪行以及因犯罪 民事起诉状 刑事附带民事起诉状,是指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依法要求被告人或其他责任人员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文书。 刑事附带民事起诉状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295.html -
了解详情
含义是指案件在开庭审理之前,案件当事人之间可相互获取有关案件的信息。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disclosure of evidence) 是指掌握证据材料的控辩双方在法院 的不经济和低效率。 四、构建我国证据开示制度的设想 在对抗制诉讼过程中,由于诉讼的指挥权和裁判权在法院,因而在证据开示方面,法院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712.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提高了犯罪嫌疑人、被告 人的地位。 此外,一系列人权公约亦通过强调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人权保障来实现控辩均衡。例如《世界人权宣言》提出法律面前人人 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主体尚未得到真正确立。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7412.html -
了解详情
身份享有特殊的权利,就此而言与对方当事人不 具有平等性,正因为如此,检察机关介入公益诉讼案件就是需要检察机关有这种特殊权利来保护国家和社会利益。所以总起来看, 在立法上加以明确和规定。(三)检察机关在诉讼过程中是否享有强制措施的权利 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过程中是否享有强制措施的权利是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078.html -
了解详情
经过人民法院认可才能作为本案的举证期限。只有经过人民法院认可,当事人约定的举证期限在诉讼中才能具有拘束力。但本条并未规定当事人协商确定的举证期限时间限制,实际上交由 ,当事人逾期提出证据有以下原因:第一,证据已存在但当事人未发现证据。第二,因诉讼过程中法律事实或者法律关系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新证据,例如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284.html -
了解详情
。 先前一些学者的视角关注的是民事诉讼过程、结果的正当性及过程的程序保障。笔者认为,由于民事诉讼程序均由开始、过程(续行)和结束三个阶段构成, 再生,从而在宪法与诉讼法的联结点上成功地建构起宪法诉权理论。[9] 我国诉讼法学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当事人享有诉权的法律根据首先是宪法,诉权是宪法赋予公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1608.html -
了解详情
以当事人为中心展开,这就要求为当事人创造行使权利的条件,便于当事人进行诉讼,案件的审理应当在当事人能够易于理解的情况下进行;(2)为当事人之间具有充分 更加明显地凸现出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地位,棚漱孝雄先生另辟蹊径,他把诉讼过程分为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考虑。 过去我们很容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1563.html -
了解详情
方式处理: 1.对于民事审判庭认为合法、无瑕疵的先决行政行为 若有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提出异议,并就行政先决问题另行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民事审判庭 的时间予以限制,避免民事审判无期限的拖延。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后,则中止民事诉讼,待行政问题解决后再行解决民事问题。当事人没有提起行政诉讼的,或当事人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019.html -
了解详情
机制的构建问题,然而透过这一表层,该制度实质上是当事人与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的举证责任角色定位问题。我国在举证责任分配与法律规制的不 spoliation原则,便是源自此法谚。所谓破坏证据(spoliation),是指在面临诉讼之可能性或现实时销毁、严重改变或疏于保存证据。[10]英国是现代证明妨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964.html -
了解详情
的审判工作,特别是留置送达,虽然有关司法解释对留置送达作了补充规定,但在诉讼过程中留置送达存在的问题依然很突出,有的因送达问题使执行工作被动,有的甚至 或被执行,故意回避或拒绝签收法律文书,故民事诉讼法及有关解释对这些当事人的诉讼文书的送达单独作出了规定。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受送达人或者他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68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