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行为人在实施过失犯罪之后,又产生故意犯罪心理,放任和追求新的危害结果发生的犯罪。[12]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11月发布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 与过失犯罪者之间可以成立共犯;承认片面共犯与过失共犯的存在。参见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255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9304.html -
了解详情
,各依杀人论。 不仅是人身伤害案件,唐代保辜制度还广泛运用于比照斗殴罪而出现的其他伤害情节,如交通肇事等。[26] 今天看来,保辜制度带有一定的机械性 必须上报最高院审查决定。 [13]最早是在西周就出现了对故意与过失犯罪的区分,非眚为故意犯罪,眚为过失犯罪。 [14]春秋决狱是指以儒家经典为断案依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268.html -
了解详情
处罚。其次,在此种情况中,作为作为义务事实前提的支配领域性,是随具体情况而变化的,即与交通肇事后逃走、失火等现场的具体情况相应而左右犯罪的成立 加重犯的责任,而不能另外再构成一个不作为的故意或过失犯罪。[36] 3.折衷说。主张先行行为自身构成犯罪时是否可以引起作为义务不可一概而论,应当区别情况对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97.html -
了解详情
处罚。其次,在此种情况中,作为作为义务事实前提的支配领域性,是随具体情况而变化的,即与交通肇事后逃走、失火等现场的具体情况相应而左右犯罪的成立 加重犯的责任,而不能另外再构成一个不作为的故意或过失犯罪。[36] 3.折衷说。主张先行行为自身构成犯罪时是否可以引起作为义务不可一概而论,应当区别情况对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47.html -
了解详情
被盗机动车辆的所有人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该司法解释的旨意是,在被盗机动车辆肇事的情况下,排除了名义车主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即所有人由于无法实际支配和控制车辆并享有 的挂靠人。如被挂靠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挂靠人无危险作业的相应风险担保能力,则与挂靠人有共同的故意或过失。对此,《人损解释》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362.html -
了解详情
仅追究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的刑事责任,在理论上值得探讨。由于我国刑法并不认为共同过失能构成共同犯罪,在司法实践中一般只追究单位 的义务,当被害人死亡与肇事者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肇事者即构成故意杀人罪,与其前行为所构成的交通肇事罪数罪并罚;如果其交通肇事行为除造成该被害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173.html -
了解详情
](2)不应以共同故意中的意思联络否认共同过失犯罪的成立。如果仅从逻辑上理解共同犯罪,由于犯罪在主观方面分为故意与过失两大类,共同 劝说他人担责[N].新京报,2010-03-26. [39]张利兆.交通肇事共同过失犯罪的两个争议问题研究[EB/OL].浙江检察网,2009-11-03. [40]马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5256.html -
了解详情
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这是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从这一规定中可以看到,刑法将交通肇事行为描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这是一种参照性规定。 明确性。当然,我们也必须注意,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的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即虽然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是故意的,但对于重大事故后果则是过失的。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500.html -
了解详情
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这是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从这一规定中可以看到,刑法将交通肇事行为描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这是一种参照性规定。 明确性。当然,我们也必须注意,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的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即虽然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是故意的,但对于重大事故后果则是过失的。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256.html -
了解详情
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这是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从这一规定中可以看到,刑法将交通肇事行为描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这是一种参照性规定。 明确性。当然,我们也必须注意,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的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即虽然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是故意的,但对于重大事故后果则是过失的。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25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