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和谐状态,其相互之间的制约和反制约趋向在民事诉讼的过程中仍然不时地显现出来。例如,一个案件的发生究竟应当取决于当事人的起诉还是取决于法院的立案 在这项权力上是没有选择性的;也就是说,法律的这项规定意味着检察院必然负有对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义务。进而言之,如果检察院在应当行使监督权而没有及时行使的情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069.html -
了解详情
就会沦为非约束性的辩论原则,而非约束性的辩论原则恰恰是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特征。{3} (P154-158)陈桂明教授一方面肯定了辩论主义对识别和判断 事实的发现主要依赖当事人的责任原则向法官与当事人协同发现案件事实条件下的当事人自己责任原则的演变。民事诉讼程序的发展由此出现了从程式化、教条化、武断性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379.html -
了解详情
就会沦为非约束性的辩论原则,而非约束性的辩论原则恰恰是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特征。{3} (P154-158)陈桂明教授一方面肯定了辩论主义对识别和判断 事实的发现主要依赖当事人的责任原则向法官与当事人协同发现案件事实条件下的当事人自己责任原则的演变。民事诉讼程序的发展由此出现了从程式化、教条化、武断性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406.html -
了解详情
利益 关系和当事人意思自治价值与公平、公正的法律价值之间的权衡比较。当民事诉讼的案件不仅仅是关系到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而牵涉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或第三方 调查收集证据。 也就是说对于涉及可能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案件事实排除自认规则的适用。这当然没有疑问,但问题在于如何理解涉及国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039.html -
了解详情
根据测谎结论作出过裁判。由于媒体的积极宣传和报道,在民事诉讼中采用测谎技术协助审理案件已然成为很多法院竞相效仿的举措。例如,山东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 3版。 [7] 该规定于2002年4月1日起实施,是目前各级法院在民事审判中运用证据时参照的主要司法解释。 [8] 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2006)淮审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359.html -
了解详情
的这一部分,我们主要分析一下法院关于当事人举证的释明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证据规定》第3条: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 诉讼目的。按照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制度和诉讼惯例,变更诉讼请求后,法院不再就变更后的诉讼请求征收案件受理费。这样一来,变更诉讼请求与判决败诉以后重新起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326.html -
了解详情
就会沦为非约束性的辩论原则,而非约束性的辩论原则恰恰是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特征。{3} (P154-158)陈桂明教授一方面肯定了辩论主义对识别和判断 事实的发现主要依赖当事人的责任原则向法官与当事人协同发现案件事实条件下的当事人自己责任原则的演变。民事诉讼程序的发展由此出现了从程式化、教条化、武断性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301.html -
了解详情
,其情形和美国大致相同,也是以案件事实来决定诉讼请求的范围。例如,在英国2000年修订的《民事诉讼规则》(Civil Procedure Rules)第17条第 了审判方向,提高了审判效率。其二是审判对象范围的最大化。例如,新诉讼标的理论通过各种途径来扩大审判对象范围,实现了纷争的一次性解决,提高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282.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地位等。 2.避开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依据民事实体法对案件作出裁判 该主张认为,对于民事诉讼中的行政先决问题发生的争议,可以避开已经作出的具体 没有提起行政诉讼的,或当事人在此期间内并没有通过行政诉讼或复议程序,则民事审判应当恢复审理,并视为当事人认可行政先决行为的效力。 [注释] [1]本文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019.html -
了解详情
的证明标准,前者比后者的标准低;而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应以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为主,以盖然性占优势证明标准为辅;同一案件中的不同的事实可以有不同的证明 对法律和法院的信心。比较两个证明标准,选择盖然性占优的证明标准无疑最符合诉讼经济规律。 4.盖然性占优的证明标准不会导致大量错案发生。首先,盖然性占优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78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