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刑事证据制度散置于刑事诉讼法中,而且过于原则笼统、操作性差,已不能适应司法活动的需要。实践中出现了许多具体问题,如证据的证明标准、逮捕的标准及 因理解、认识不一而影响案件的正确处理。例如:检察机关认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起诉后法院却认为证据不足而作出无罪判决;或者公安机关认为证据充分移送起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758.html -
了解详情
相济刑事政策对程序立法滞后的批判。 一是在刑事诉讼法中增设暂缓起诉和暂缓判决制度。暂缓起诉、暂缓判决是犹豫处遇的二种表现形式,它们旨在使被追诉者进 适用对象、适用条件进行限制,设制一个相对固化的标准,以防止权力的滥用。 二是在刑事诉讼法中引入刑事和解程序。刑事和解又称犯罪人与被害人和解,一般是指在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731.html -
了解详情
原则是国际公约确认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联合国在刑事司法领域推行的最低限度的标准之一。我国新的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 了疑罪从无规则。新刑事诉讼法第140条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做出不起诉的决定。这项规定确立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261.html -
了解详情
也是英美法系国家中陪审团审判的需要。在正式的陪审团审判之前设立由法官对起诉方证据进行初步审查的程序,就是为了避免浪费陪审团审判的资源和时间。倘若没有 :对法定证据制度的再认识与证据采信标准的规范化,《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页144151。 [25]《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4496.html -
了解详情
,对加害方不起诉或者建议公安机关撤销案件。(2)司法调解模式:司法人员通过与加害方、被害方的沟通、交流、教育、劝解工作,说服双方就经济赔偿标准、赔礼道歉 规定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可以调解的案件范围不包括已经构成犯罪的案件。但是,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条第(四)项规定,依照刑法告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720.html -
了解详情
也是英美法系国家中陪审团审判的需要。在正式的陪审团审判之前设立由法官对起诉方证据进行初步审查的程序,就是为了避免浪费陪审团审判的资源和时间。倘若没有 :对法定证据制度的再认识与证据采信标准的规范化,《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页144151. [25]《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989.html -
了解详情
明确规定由控方承担程序合法性证明责任,那么他们在实施侦查和审查起诉行为特别是取证行为时必然有所顾忌,不敢滥用权力,因为一旦审判过程中辩护方对其程序合法性提出 汪海燕、范培根:论刑事证明标准层次性从证明责任角度的思考,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5期。 {8}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535.html -
了解详情
进一步的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6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分别作出裁判:(一)起诉指控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 罪从无原则的要求。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原则,依据该原则,达不到刑事案件有罪判决证明标准,即应宣告无罪,死刑案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5389.html -
了解详情
进一步的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6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分别作出裁判:(一)起诉指控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 罪从无原则的要求。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原则,依据该原则,达不到刑事案件有罪判决证明标准,即应宣告无罪,死刑案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629.html -
了解详情
是一种“过程价值”,它体现在程序的运作过程中,是程序本身正义性的价值标准。[2] 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正如美国学者泰勒(Tyler)所 1. 关于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4条规定严格限制条件,以下情形不适用简易程序:(1)公诉案件的被告人对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予以否认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8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