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P7-9。 [4] 参见潘静成 刘文华 主编《中国经济法教程(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P65。 [5] 这种情况也可 性质和分类认识不清息息相关的,其中尤其以人们对政府主体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对实践干扰最大。 [6] 参见拙文《论我国经济法的缺位及缺陷弥补方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560.html -
了解详情
。如果一种生产方式持续一段时期,那么它就作为习惯和传统固定下来,最后被作为明文的法律加以神圣化(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94 利益。所以经济法自产生之日起,就把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评价视角从自身延伸到整个社会(注:莫俊:《论现代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山东法学》198年第4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694.html -
了解详情
》等立法实践和具体制度表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始终是经济法的一个精神和区别于其它部门法的首要特征。 当然,经济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必须通过对具体经济行为 法,任何公权力在民法领域中都不起作用,权力主体在民法中和其他当事人的地位一律平等,不可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当事人,因此,民法也不能成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280.html -
了解详情
进行改革,甚至阻挠改革。这无疑会影响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的实现。 因此,经济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促进和保障市场主体个体效益同整体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 《经济法研究》(第1卷)周林彬《经济法的经济根源兼论经济法与民商法的界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79-180页 (11)单飞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954.html -
了解详情
经济法主体身兼公共管理者与国有资产所有者两重身份。一方面,政府作为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主体之一要按照客观规律对经济进行管理、干预和协调,且这种管理、干预和 原则的叙述。 [2]:由于本文论述重点不同,详细叙述请参见我们的另一篇文章《论我国经济法的缺位及缺陷弥补方法》,此文可以在主要法律论文网站上查阅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3428.html -
了解详情
,使那些具有宏观调控职能和市场规制职能的行政机关(而并非司法机关)成了经济法的主要执法主体。正因如此,经济法的制度运作主要是体现在行政领域,而不 经济学与哲学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3页。[8]参见李猛:《论抽象社会》,载《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9]参见[德]马克斯韦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877.html -
了解详情
》等立法实践和具体制度表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始终是经济法的一个精神和区别于其它部门法的首要特征。当然,经济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必须通过对具体经济行为 之法,任何公权力在民法领域中都不起作用,权力主体在民法中和其他当事人的地位一律平等,不可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当事人,因此,民法也不能成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392.html -
了解详情
经济法主体身兼公共管理者与国有资产所有者两重身份。一方面,政府作为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主体之一要按照客观规律对经济进行管理、干预和协调,且这种管理、干预和 原则的叙述。 [2]:由于本文论述重点不同,详细叙述请参见我们的另一篇文章《论我国经济法的缺位及缺陷弥补方法》,此文可以在主要法律论文网站上查阅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00.html -
了解详情
在既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法和经济法的应然规定性是客观的或一元的,它不以认识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现实中占统治地位的法理念是某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 走向完善的。注释:[①]参见史际春、孙虹:《论“大民事”》,《经济法学评论》第二卷(2001),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②]见《汉语外来语词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943.html -
了解详情
一定的社会财富和利益(包括自然资源、社会产品和由此产生的相关利益)在不同社会主体之间配置转移的动态经济过程。无论它是作为一种行为、一个过程,还是作为一类关系, 的,所有社会分配关系均需法律的规范与调整。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就是对法律的公平与效率的直接体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法律制度对于分配结果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257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