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评议及思考 其实产生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的根源有二: (一)是前者站在登记权利人利益的立场上,认为如果以第三人的主观状况作为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的 取得的规定③,并且认为《物权法》第16条的规定是制定善意取得制度的依据④。 (二)是缺乏法律明文规定。从比较法看,《德国民法典》第892条就对不动产公信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552.html -
了解详情
的评议及思考 其实产生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的根源有二: (一)是前者站在登记权利人利益的立场上,认为如果以第三人的主观状况作为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的 取得的规定③,并且认为《物权法》第16条的规定是制定善意取得制度的依据④。 (二)是缺乏法律明文规定。从比较法看,《德国民法典》第892条就对不动产公信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345.html -
了解详情
主张自己的善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善意取得制度有客观化的趋势。随着不动产登记的建立和健全,任何人已经无法在不动产领域内提出自己不知或不应知交易瑕疵的善意 理论物权公示原则基础地位的一个实例 物权公示原则的基础地位是我们在物权立法和司法中必须明确的,它应当成为一个思考前提和思维的自觉。在我国物权立法过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5196.html -
了解详情
内在限制性可以通过法律制度的设计,不断的进行突破,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权利的证券化,但外在限制性是对内在限制性的最大范围限制,必须通过立法对这种突破和 地区《渔业推广月刊》第201期。 [53] 戴银萍:《美国的不动产概念及其物质组成》,《中国土地科学》1998年第4期。 [54] 参见 [日] 平松弘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678.html -
了解详情
效力,并不是在登记对抗主义立法模式下的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换言之,即使适用登记对抗主义,只要法律没有特别规定,准不动产物权的变动还是必须交付, (试行) 》(1996港务监督局港监字284号) . [24]许明月等:《财产登记法律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P.28 [25]孙宪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096.html -
了解详情
中的正确定位。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着物权法和民法典的立法工作。在这两部最重要的民事法规中,如何对知识产品及知识产品权进行理论定位呢?如果仍然坚守“物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15]马俊驹,梅夏英。财产权制度的历史评析和现实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9,(1):90。 [16]吴汉东。试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021.html -
了解详情
种物权,这种矛盾的立法定位显然与当时学术界对担保物权的混乱定性分不开的。[2] 二、担保物权理念与理念上的担保物权 在目前看来,中国民法的法典化工程是以 固有的物权属性建立了相关的新制度,以其实现我国抵押担保制度的现代化。 1、抵押权的生效和担保物权的消灭。不动产抵押以登记生效。动产抵押以交付生效,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368.html -
了解详情
,统称曰财产。” 新中国立法也普遍使用财产的概念,如《继承法》第二条规定:“被继承人死亡时的全部财产属于遗产”,其中包括动产、不动产、债权和知识产权; 转引自梁慧星著《是制定“物权法”还是制定“财产法”?-郑成思教授的建议引发的思考》,载于“中国民商法律网”。 [英]戴维·M·沃克著《牛津法律大辞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304.html -
了解详情
代理人的关系就是责任,而不是豁免。 在大陆法系的民法物权登记制度中,如“不动产转让一经登记,即可对抗第三人”的规定,其中所谓“对抗第三人”就是霍菲尔德的 于概念架构之中,否则,就不能成为法律体系里面有意义的因素”。40因为我们没有认清这一点,所以,在当前的立法和司法的实践中,由于基本概念和逻辑的含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18.html -
了解详情
的不完备(比如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恶意诉讼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登记机关的推诿等。 法官与当事人串通进行虚假诉讼,应当只 )常民终字第499号。 {5}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中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83页。 {6}德国民法典第1149条:只要债权对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814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