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的内涵,我国诉讼理论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理论界对于该规则的理解是:“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就是指非法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不能被法官采纳作为认定案件的 的。证人不愿意出庭作证,是一种妨害诉讼行为,也是违反直接言辞原则和诉讼公开原则的具体体现。虽然法律规定证人出庭是一种法定义务,但现行《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3834.html -
了解详情
条的立法目的来看,第105条第1款关于无行为能力人的范围及其无效之规定并不是一刀切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如果无行为能力人是不满7周岁的未成年人 该合同的效力就被撤销了[50]。未成年人法律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当事人的合同自由,这一原则的建立基于公共政策,其理由是法律必须保护未成年人,使之免受成年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1750.html -
了解详情
思想却变得混乱起来,似乎又完全回到了土地吸附建筑物这一古老的不动产概念原点。立法机关对不动产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前后不一,造成在《物权法》诸编中不动产概念的 无效,物权变动仍然有效。这一立场又回到区分原则的立场,将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区分开来对待,而不是一体把握的同一主义立场了。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这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0007.html -
了解详情
,恪守客观诚信。[7]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 价格之合理性难以判断 何谓合理?这是一个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合理与否只有结合具体情况才能作出判断。对于合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7780.html -
了解详情
,以保证判决作出后没收财产的执行;民事没收,按照通常意义上来理解,是指在生效判决作出前,对与犯罪有关联的财物和收益进行强制处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原则。出现上述争论和异议实属正常,即便在采取民事没收的美国,也面临是否违背程序正义原则的争议,[2]而在规定扩大追缴的德国,也有该程序是否违背基本法的争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5761.html -
了解详情
物权行为的争论,其根源实际上是对交付(tradition)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如果把交付理解为仅仅是一种事实行为或一项公示方法,则确如某些学者所言 决定是否对其进行保护,也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诚信原则的要求。[27]梁慧星教授认为,在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的条件下,第三人可以借助于善意取得制度而受保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5847.html -
了解详情
了对异议登记之构成要件的理解。例如,如果认为异议登记的法律效力不仅可以击破登记簿的公信力还可具有限制处分的效力,那么由于异议登记的效力强大,故而其构成 异议登记之日起15日内起诉,否则异议登记失效。在利害关系人通过民事诉讼获得了有利于自己的确定判决后,因利害关系人已经可以向登记机构提供证明登记确有错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3404.html -
了解详情
存在一定的缺陷。这里,笔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知识产权给出以下定义,与各位同仁商榷: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支配创造性智力成果、商业标志以及其他具有商业价值 信息可以进行商业性利用,也可以不利用,可以用法律许可的任何一种方式利用,也可以按白己的意志进行处分。他人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商业性使用。在这方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505.html -
了解详情
相应的责任。对于该规定,本文认为应根据具体情形作不同的理解。在一般情形,双方都有过错的,应根据与有过失的原则进行处理,双方当事人应当对自己给对方造成的损失承担相应 姚瑞光:《确认之诉是否以法律关系为诉讼标》,载钱国成等著:《民事判决评释选集》,汉林出版社,1977年版。 [14] [德]卡尔?拉伦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156.html -
了解详情
但法律规定有时并不是像数学公式或定理那样非常明确(实际上有些复杂的数学公式或定理也会因人们的理解不同,而发生歧义,只是这种现象不像社会科学领域那样突出。) 纠的具体实现方式和程度对应顾及民事诉讼中处分原则、法院在诉讼中的中立性、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体性。不能把某种十分理想的观念绝对化。就像刑事诉讼中上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7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