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当事人公告的时间为60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还要指定举证期限不得少于30日,计算起来公告送达需90日以上 若原告送达不到,就须承担因送达不能而产生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同时,美国民事送达程序中,还有一个“适龄适智”的原则,即为被送达人暂时不在住所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190.html -
了解详情
法官在审前会议和法庭上试行和解,日本法官在辩论准备程序中的和解意见以及德国法官在诉讼任何阶段的和解行为之所以未被视为强制调解或很少受到违反处分原则的 以主线而展开。当事人主义强调民事诉讼以当事人双方积极的诉讼活动为核心而展开,依双方当事人的主张举证而进行。[9]在我国民事诉讼中,法院调解被立法者定位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384.html -
了解详情
自己的诉讼请求不能清楚明确地表述,对其有利的事实不知主张,特别在举证问题上,缺乏风险意识,而我国民事诉讼又未实行强制律师代理,这种情况下,法官适时行使 因此释明权又被称为发问权。发问和晓谕本身就肯定了法官与当事人相比在诉讼中的优势地位。德国民事诉讼法第139条规定的讨论方式拉近了法官与当事人在诉讼中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947.html -
了解详情
会在他们争执不下时,直接提出赔偿建议。即使是美国的法官,在小额诉讼程序中也往往一反其在普通程序中的消极态度,主动提问并提出和解方案。还有一些小额法院 进行通盘的考虑,只将其重点置于审判模式的选择和举证责任的分担等一些程序上的问题,那么在西方各国出现的“诉讼膨胀”现象必然会出现在我国。进一步而言,诉讼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887.html -
了解详情
,债权人很难收集到这些证据,因此,这种举证义务难以履行。由此可见,分担主义加重了债权人的举证责任,债权人常会因为无力举证而无法向合伙人求偿,这对债权人债权 ,不可避免地对债权人产生不利的法律后果。实践中,债权人通常是采用诉讼的方式向合伙人求偿债权,由于并不是全部合伙都具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因此,对于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9580.html -
了解详情
在必要时向法院证明其主张的适当性。如果不能做到这些,诉讼将被驳回。原则上法律要求一种完全证明(《民事诉讼条例》第286条); ,则该周期性过程根据表面证明规则就可以被认定为已得到证明。 这种有利于原告的减轻举证责任(Beweiserleichtemng)在损害赔偿诉讼程序中意味着,相对于被要求完全证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6065.html -
了解详情
塞尔维亚将承担难以从欧盟得到经济援助等不利后果。这样,国际法视野中的国家责任理论,在国际审判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和深入发展。 (二)国际刑法视野中 以其独特性发挥极为重要的人权保护作用。 (二)程序权利保障的考量 国际刑法中的程序性权利,主要通过国际刑法规则或者各国的具体刑事诉讼实践来体现。为了保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943.html -
了解详情
义务尚不明确。 在大陆法系,基于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强调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是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一种义务。德国的法院把当事人与证人区别开来,证人对法院负责 与案件无利害关系等等。二是规定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法律责任以及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措施和程序。对应当出庭作证的证人,经当事人申请,法院通知出庭,无正当理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655.html -
了解详情
不予争执的,便可以从法律上免除主张者的举证责任,进而对其所主张的事实予以确认。在提倡证据是诉讼生命所在的今天,能够独立在民事诉讼中列出一项不需举证就可以认定 五个条件:(1)自认必须在现在正在进行的诉讼中提出。在诉讼程序开始前或结束后所作出的自认,均不构成正式的自认。当事人一方既可以在起诉阶段或开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201.html -
了解详情
争议的鉴定结论,法院可以不通知其鉴定人出庭作证,法庭调查中也可以对鉴定结论的举证质证过程进行相应的适当简化。这不仅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鉴定人不出庭的突出 。 2002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已经规定了审前交换证据程序,而刑事诉讼中还没有类似的程序规定。笔者认为,在刑事诉讼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09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