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死刑对犯罪有遏制力。还有人研究过使用死刑的频繁程度与凶杀发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认为二者相互关系不大。 第二, 杀两个赚一个。同样,如果强奸女人的人被判死刑,也会引发女人被杀死,这样反而不利于保护社会上的群众和公安部门对案件的侦破。 六、对我国死刑执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221.html -
了解详情
死刑的反对者认为,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死刑的威慑力比终身监禁大。他们以加拿大为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加拿大1975年的杀人案件比率是平均每10万人有3.09 了死刑制度。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于既定制度的操作者来说,更该关心的是如何使制度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效用和减小消极效用。至于制度本身,制定者在制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801.html -
了解详情
的量刑证据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 再次,在量刑阶段证明责任分配机制的形成主要基于法庭获取量刑信息最大化、诉讼证明的需要以及控辩双方举证便利程度的考虑。这不同于 简易公审程序,又有近年来推行改革而出台的更加快速、适用范围更广的即决审判程序和主要适用于可能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案件的由3名职业法官和6名裁判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887.html -
了解详情
案件,以及前项所列人员犯罪可能被判处死刑的案件;总政治部保卫部决定对正师职、专业技术三级、文职正局级以上人员犯罪案件的管辖。另外,如果犯罪嫌疑人兼有行政职务和 、负有直接责任人员等。如果军职罪行为人不具有此类特定军人身份,那么相应的军职罪罪名就不能成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军人身份对军职罪法定构成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269.html -
了解详情
代表。但实践证明,相对于纷繁复杂又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法律不可能穷尽社会现实,不可能涵盖所有应由其调整的社会关系,法律总是具有某种程度的滞后性。立法者 的案件中进行量刑前社会调查报告,既是审慎适用死刑的需要,也是对当前死刑案件审理过程中通常做法的完善和提升。目前,无论是刑事一审或者二审,在决定是否适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920.html -
了解详情
的致人重伤与致人死亡相区别。我国刑法中的结果加重犯常常将重伤与死亡作为同一类型的加重结果规定在同一条款中。这便表面形成了对致 于雄辩。如果只有逻辑论证, 而没有实证材料证明死刑导致恶性案件上升, 或者没有实证材料证明死刑对遏制恶性犯罪不起作用, 决策者当然会认为, 死刑的威慑力肯定大于其他刑罚, 如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184.html -
了解详情
。到了罗马法时期,国家制度基本形成,国家开始对犯罪行为进行必要干预,但是这种干预的程度非常有限。例如,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第2表第4条规定了 认为,刑事和解仅适用于依法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微刑事案件,因而自然是对此持否定观点。然而亦有赞成者认为,死刑案件,如果被告人认罪、谢罪、补偿,且被害方同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812.html -
了解详情
,则另触犯乙罪(重罪)。例如,不应当简单地说抢劫罪是以足以压制他人反抗程度的暴力、胁迫手段强取财物,敲诈勒索罪只能是以没有达到足以压制他人反抗程度的暴力 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380页。 [20]参见张明楷:《论以危险方法杀人案件的性质》,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6期。倘若认为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60.html -
了解详情
惩罚。试想,我们经过复杂的定罪程序,运用各种证据以相当高的证明标准确认了被告人有罪,但是却随便地给犯罪人适用刑罚(既可能是死刑,也可能是罚金 ,并试图通过司法解释规范量刑标准。[2]有些地方法院也制定了常见案件的量刑标准,冀以解决过度的量刑自由裁量权。[3]2006年3月,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人民法院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30.html -
了解详情
观点考虑到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在区分变造与虚开性质问题上,主要以变造程度与获利多少来划分虚开还是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未能从本质上阐明伪造与变造的 适用无期徒刑,什么情况下适用死刑?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我们认为,此种情况下,应当根据国家刑事政策,综合分析具体案件主客观情况,只有在对行为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01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