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的批评指正。 一、诉讼证明及诉讼对象 ㈠证明的概念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是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和诉讼参加人,依照法定程序,运用诉讼证据,证实和查明案件情况 ,不能用科学实验来验证,因而具有不确定性。 ⑵、从证明的目的上看,诉讼证明与自然证明和其它社会科学证明存在着本质的差异,自然科学证明和其它社会科学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421.html -
了解详情
一、取得的成效 (一)《规定》的实施进一步强化和体现了诉辩式审判方式的特色。 我国传统的民事诉讼受到刑事诉讼的影响,职权主义色彩很浓。民事 公益事项即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和与实体争议无关的程序事项,除此之外法院不能以职权主动调查收集证据。同时规定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应当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115.html -
了解详情
权,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使案件的裁判更接近客观真实。第二、行使释明权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在民事诉讼中,有时当事人双方之间的地位、身份、职业及专业知识背景的差异,可能影响到 》。 6、黄海兵著:《论释明权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载于《中国法院网》。 7、陈启贤著:《民事诉讼中法官释明权运用之探讨》,载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707.html -
了解详情
为民事审判的最高指导原则。 我国现今的调解主要包括人民调解委员会、某些行政机关以及仲裁组织和人民法院。 首先,我们应当增加调解制度的程序性,调解作为一种诉讼 调解的基础事实清楚,而且越是正式的调解程序听证程序也越严格,甚至在决定性ADR中,整个程序十分接近审判程序,让当事人有机会权衡利益,充分实现各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416.html -
了解详情
开庭审理阶段〔4〕(P23),这无疑是审前准备程序的功劳。其三,审前准备程序使即将进行的审判程序变得更为简单和公平。之所以变得更为简单,是因为有些 的问题相当严重,因此,从80年代至90年代围绕如何加强法院对审前准备程序的管理,美国对民事诉讼规则进行了多次修改,力图缓解目前的困境。 德国审前准备程序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015.html -
了解详情
考虑的,例如,涉及面很广的非法集资案、破产案等等,但对此人们却往往没有从诉讼理论上加以阐释。对诉的利益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三、诉讼 标的的权利义务关系作出判决并取得该案诉讼程序上诉讼主体的资格,即对于具体的诉讼有作为当事人起诉和应诉的资格。在民事诉讼实务中,审判人员所遭遇的诉讼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613.html -
了解详情
的理念,认为前诉判决内容之所以拘束当事人及法院,实乃后诉法院有拒绝重复审判的效力所生的结果。综合既判力说,又称为实体法、诉讼法二元既判 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45页以下。 [26] 参见肖建国:《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以下。 [27] 至于实体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086.html -
了解详情
被告人积极赔偿,同时简化审判机关的诉讼程序。近年来,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刑事案件被害人更加注重用诉讼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日益增多, 的要求,刑事法官应不断完善法律知识结构,既精通刑事方面的法律,也熟悉民事方面的法律。由于刑事被告人缺乏或者根本无赔偿能力,如何解决争议,保护双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972.html -
了解详情
在民事诉讼中,公正既包括了实体公正,也包括了程序公正,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事诉讼的过程就是通过程序的公正而达到实体的公正,就是以对正义的追求 相信,对我国现行审级制度进行认真的法律思考,并适当地加以调整,必将对提高审判质量,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发挥重大的作用。 作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748.html -
了解详情
内部实行调解与审判分离,并重审理的原则,调解程序前置也是未来诉讼调解的趋势。在调解的方法及策略上,我将在下面予以浅论。 四、我国民事诉讼中调解 和处理依据,通过他们反过来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 ⑸、事实清楚、责任分明要把握适度 民事诉讼法规定调解一定要查明事实,分清责任,但实践证明这与调解的机制是相冲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30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