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的疏漏。它无法涵盖自认规则的丰富内涵,亦无法满足民事诉讼的客观需要。一九九八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间接规定了自认规则。该 该事实的默认。最后,为保证对客观真实的最大发现,可规定相应的追复程序,即对于拟制自认,允许当事人在事实审之言词辩论终结前随时提出有争议的陈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429.html -
了解详情
的法官依法独立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如《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四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规定 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②江伟主编: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 ③罗玉珍、高委主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199.html -
了解详情
冈义正之手写入1911年《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第463条。其规定:各种独立之攻击或防御方法,可以裁判者,审判衙门得为中间判决。关于该条的 中间判决制度之必要:以其功能为中心 民事诉讼的特点之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法院是按照程序顺序分阶段的审理民事案件,而在每个程序阶段都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需要法官先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73.html -
了解详情
(一)司法权的社会性 如果立足于民事诉讼调解与民事审判在正当性原理、制度构造、程序设计方面的明显差异性将民事诉讼调解权力和民事审判权区别开来进而不把 。首先,力求全能的法院常感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疲于奔命,由于不能满足众多程序主体并不划一的殷切期望而无法获得他们的信任,进而有些冤枉的成为他们以怨报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13.html -
了解详情
合法调解,并确立了调解的自愿、合法与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实践中对审判程序进行改革,加强规范化 而理论界也声讨法官调解偏好的现象,于是出现了重判决、 合意,并不必然建立在证据充分、事实清楚的基础之上,所以,民事诉讼调解对于调解主持人员而言实体与程序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严格按照法律,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556.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是要败诉的。这样对当事人来说无异于未审先判,泄漏审判机密,有违当事人主义原则。 三 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法官释明权制度的设想 (一)法官释明权制度构建的 诉讼法对释明权只有一项原则性规定,即在该法第139条,其它规定则散 见于具体审判程序中,如第278条第2款。日本模式的特点是,总则部分不涉及释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170.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的严苛繁 锁与民间ADR的随意无章,与民事诉讼程序相互衔接,构成一个周密的网络。由此可见,法院附设ADR具 有较明显的司法权性质。 2.当事人的意思 中选配或挑选出合适的中立顾问作 为主持者。 3、ADR个案程序的设置 (1)小型审判程序 适用于商事纠纷,各方当事人选定一个中立顾问和双方有和解权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165.html -
了解详情
(2)调解人员的地位不同。人民法院的调解人员是由国家权力机关选举或任命的审判人员。调解纠纷的权力直接来源于国家的审判权;而非诉讼调解人员是由基层群众组织 的司法政策的反复恰好反映了审判方式改革的某种必然。由于我国的传统民事诉讼长期以来忽视庭审的功能,与现代性的审判从理念到程序都相去甚远,以一步到庭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1359.html -
了解详情
可以对程序作出灵活取舍。其结果是裁判不是在公正的程序的基础上作出,而程序公正是民事诉讼的正义性要求。当事人诉诸法律,其目的就是要得到正义的保护,而 力占优的证明标准实际上已经由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初步确立,从该规则颁布实施至今的审判实践来看,也可以发现证明力占优的证明标准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7928.html -
了解详情
10],松本博之、上野泰男书,第131页。 [17]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著:《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程序的比较维度》,载阿德里安A?S?朱克曼主编:《危机中的民事司法民事诉讼程序的比较视角》,傅郁林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4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85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