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反诉的主体只能是“原来的被告”; 日本民事诉讼法及我国台湾地区也有类似规定。但是,对于反诉提起之对象,从德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联邦判例看来,存在扩张反诉主体的 ,其目的是指导审判实践活动。在反诉案件实务中,我们应坚持最高法院《证据规定》关于反诉严格限时提出为原则,将二审中有限度地允许提起反诉作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1602.html -
了解详情
呢?首先,在我国诉讼法律体系中,并没有独立的经济诉讼法,只有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经济审判庭一直适用民事诉讼法审理经济案件,经济审判在我国的程序法中并没有 受贿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而不实行数罪并罚。这里的处罚较重,不仅仅指法定刑,而是指两种犯罪的性质和情节所应当对应的法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738.html -
了解详情
时要加以补充,还要表明证据方法。在必要时,审判长应与当事人共同从事实和法律两方面对事实关系和法律关系进行阐明并且发问。在法国的现行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法官释明 的多数规定模糊分散,不易掌握 现行法律对释明权的规定多数较为模糊且分散在一些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中,由于法官对适用释明权的情形及如何适用释明权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122.html -
了解详情
释明权制度的立法 1、确定释明权的行使阶段:《民事诉讼法》第111条规定在立案阶段法官对原告有告知受理和管辖的义务,但笔者认为此时的告知行为还不是对释明 。该类释明属处分权主义领域的释明,指通过法官的释明,使当事人改变了诉讼标的。《证据规定》第三十五条第一款对变更诉讼请求的释明作出了规定,有的学者提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044.html -
了解详情
程序中需要法官的介入。其次,庭审法官不宜介入审前准备程序。容易混淆准备行为和 审判行为,先入为主。再次,我国现有的司法资源具有设置审前准备法官的可能。设置 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明。法院调 查取证的范围除按《民事诉讼法》第64条的有关规定,包括:涉及可能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他人 合法权益的事实和涉及依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177.html -
了解详情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除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以外,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 的。 1、基于自身利益的衡量是证人拒绝出庭的事实原因。由于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和其他因素的限制,证人缺乏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正义感,缺乏依法作证的责任感。具体表现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1031.html -
了解详情
履行自身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人民法院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法院的首要工作任务。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既是推动矛盾化解的重要 材料及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可申请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但对《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收集的其他材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8601.html -
了解详情
平等。(三)在某一法律领域之中 ,原则成为该领域法律规则的基础或出发点的原理和准则。具体原则仅适用于某一具体法律领域 ,并在该领域起指导作用, 的理由除了“有新的证据 ,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外 ,其余四条和检察院抗诉的理由相同。通过分析 ,不难发现民事诉讼法关于再审理由的规定 ,存在很多不合理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650.html -
了解详情
一、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基本理论民事诉讼的证据制度是指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中关于民事诉讼的证据的条件、种类、收集、调取、鉴定、保全、举证责任及 上,确认其证明力大小及有无的诉讼活动。《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④不难看出,其有着以下几个特点: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223.html -
了解详情
、来源、证明对象以及不能及时出示的理由。 (十四)对当事人有争议的事实和证据应当分类统计并记录在卷,经当事人确认后,整理好双方争议的焦点。 ( 上提交,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2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经过庭审辩论、质证。[8] 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08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