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观我国经济法学新诸论,可以发现经济法学界正在逐步抛弃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形成的经济法观点和偏见,日益趋向于更加准确把握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反映了 还原为权利,归还给市场主体。还权并不彻底,经济法仍将继续这一思路,强调控权还权,充分体现其民主性。 (三)凸显中国经济法的社会性 现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944.html -
了解详情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之下平等主体之间的横向经济关系,自然由民法调整而不可能再作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伴随着党与政府在理论上与政策 密切相关而忽视其他法律,而是因为经济法的“经济性”使这一点格外突出,有必要予以强调。[18]参见李国海:《论现代经济法产生的法哲学基础》,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968.html -
了解详情
目前仍没“一论”能获得法学界的认同。面对来自民法学者和行政法学者关于调整对象的诘难,经济法学者陷入“纵横怪圈”(注:“纵横怪圈”:是以传统的主体平等的 ,即使可能,代价也极其昂贵;另一方面,如果契约在这些方面不完备,假如初始的讨价还价一旦达成,缔约各方就被固定于双边交换中,这时缔约双方利益分歧可能导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82.html -
了解详情
利益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同时,整体利益的主体并不是单个的社会成员,而是单个社会成员的组合即群体的人,因而宪法所确认的权利义务关系只能是群体或组织间的权利 行政法学新论》,时事出版社1991年版,第37页以下。《中国经济法诸论》编写组:《中国经济法诸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前言”。谢次昌:《论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882.html -
了解详情
加大违法成本、遏止违法行为,保障社会利益。”[9]经济法的这种价值观是从整个社会的高度强调了整个社会的不特定主体的利益,这种利益带有整体性和普遍性,而且更多的 论》,法商研究,第66期第20页 [10] 邹爱华著:《论经济法与经济行政法的区别与联系——兼与王克稳教授商榷》,载:北大法律信息网 http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41.html -
了解详情
曾提出不同意见。王利明和梁慧星教授在早期出版的《经济法的理论问题》中,提出了企业兼具主体和客体双重属性的观点[16]。两位学者注意到了企业的客体性, 页。 [15]参见肖海军:《企业法原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16]参见王利明、梁慧星:《经济法的理论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027.html -
了解详情
的根本动力。经济法规范政府经济行为的权限就是要限定政府经济行为的限度,实现政府的适度干预。应当在政府与市场、企业、中介组织等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分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 12.蔡立辉:《政府法制论一转轨时期中国政府法制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102.html -
了解详情
不可逆转的历史性进步。经济法与经济国家共始终,它以维护整体平衡和自由公正的社会经济秩序为己任,确保民商法得以对在此良好环境下自由从事活动的主体及其行为进行规制 演进的一个重要预判。参见史际春、陈岳琴:《论从市民社会和民商法到经济国家和经济法的时代跨越》,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6948.html -
了解详情
不可逆转的历史性进步。经济法与经济国家共始终,它以维护整体平衡和自由公正的社会经济秩序为己任,确保民商法得以对在此良好环境下自由从事活动的主体及其行为进行规制 演进的一个重要预判。参见史际春、陈岳琴:《论从市民社会和民商法到经济国家和经济法的时代跨越》,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1181.html -
了解详情
大量公法性质的主体,例如公民、国有企业和机关法人、集体私营企业组织等。这是我国民法落后的一个基础性因素。改革现行民事主体制度应当借鉴西方抽象人格论,并 劳动者、老人、儿童、残疾人以及个体私营企业等弱者权益的保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调控能力将会大大增强,经济法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到那时,每个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42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