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的,既有文化大革命的遗害,又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原因,也有个人方面的原因,因而,对于青少年犯罪就不能一味地强调打击,而要立足于教育、感化、 和轻微犯罪的学生要满腔热情地进行教育和挽救,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减少和预防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是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对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717.html -
了解详情
1〕[德]李斯特. 德国刑法教科书[M]. 徐久生,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孙国祥. 青少年犯罪两极化刑事政策初探〔A〕. 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C〕. 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204.html -
了解详情
感化目的的实现。 第三,缓刑有利于犯罪人的再社会化。缓刑有利于犯罪人重返社会的原因有三,其一,缓刑不会出现因为犯罪人脱离社会而与社会发展脱节,难以再 5期,第5455页。 [28] 参见翟中东:《论缓刑的四大价值》,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1年第1期。 [29] 在此应当明确,对犯罪人的教育感化并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90.html -
了解详情
文献】{1}[德]李斯特. 德国刑法教科书[M]. 徐久生,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孙国祥. 青少年犯罪两极化刑事政策初探[A]. 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C]. 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3}赵秉志. 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7634.html -
了解详情
和越轨行为的刑事不法性和提高刑事责任年龄(从12岁提高到14岁)的方式缩小了青少年犯罪的范围;其在刑罚方面增加了教育处份的内容,特别是赋予适合青少年个性的 的习惯和常识为基础的,被推定为是人所共知的,因此,不知法律不会影响到犯罪心理的成立。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许多国家刑法中明确规定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不影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32.html -
了解详情
造成这些犯罪持续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既涉及到社会经济、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诸多客观方面,又涉及到犯罪嫌疑人的特定心理、性格和自身法律、道德 往往表现为一个地区赌博、吸毒、卖淫嫖娼等不良风气盛行,当地的刑事发案率就高,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就大。 2、就业和再就业方面的问题。就业已成为一个严重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82.html -
了解详情
的发展史表明,其所以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为刑法的特定内容,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客观的要求。当时,一方面犯罪率激增,原有的惩治方法和 ,应以维护统治秩序为标准。80年代以来,我国的犯罪现象呈现出趋重的态势,表现为经济犯罪增多,青少年犯罪增多,累犯、再犯增加,社会危害性增大等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878.html -
了解详情
走被绑架人后,出于不法要求得不到实现或其它原因,故意非法剥夺被绑架人生命的行为。这时,行为人的心理状态显然是故意。这种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所以 第1期。 [28]郭洁、于阳:《未成年人相对负刑事责任范围新论》,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第6期。 [29]参见李风林、陈树斌:《我国未成年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463.html -
了解详情
的犯罪比例差别明显。一般来说,青少年犯罪总是居于突出的位置。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生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心理方面特征,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生理、心理 ,但其具体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归根结底,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程度、速度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足以证明我们在系统性上、价值选择方面还改革得不够彻底,甚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672.html -
了解详情
了少年司法制度的独特性。 二、暂缓判决的现实意义 1、暂缓判决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益探索 中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受各种因素影响,未成人 即形成难以改变的烙记,而且造成自我形象的修正。未成年被告人正处于生理、心理和智力发展变化的特殊时期,如果不对其实行特殊保护,仍按照传统理论直接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46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