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大传统。对于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本质及其对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影响,法学界也有过系统的思考。在中国的法律文化传统中,法律基本被视为一种治国安民 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4]戴清亮,李良瑜,荣民泰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771.html -
了解详情
历史是经验史(在此基础上才是思想史,如下文阐述宪法学中的观念史问题)。而当今宪法学认为,宪法史就是宪法的法律史,因而非法律性的宪法史由此 。比如有学者倾向于通过借鉴西方的分权政治制度予以实现,政治家则倾向于通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予以实现。笔者认为,西方分权政治制度总体体现了西方分散型文化传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016.html -
了解详情
有理论根据的。只可惜这些能动司法的信奉者没有看到,中国当下的社会需要的正是一种刚性的法治,根据法律思维思考应该成为主流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放逐已经成为体系 的盛行。法治出现了危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其思想和社会背景的。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尽管主体性哲学在 20 世纪哲学中遭受了空前的批判和反思,但是还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2861.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就是国家意志的议论很多。有关的评论,参见李光灿、吕史伦主编:《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228-234页。)故而,法律的 政府尽管日趋形式化和合理化,可是终究还是不脱宗法的本色。由此看来,汉代以降,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展开,其实就是对于礼与法两种规范的治理功能,予以重新定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963.html -
了解详情
应该为将来突破50岁现象提供哪些最为基本的可能条件?这些问题或许就应该进入我们思考视野,但是在本文中,笔者还仅仅想就第一个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而 都围绕着西方社会的法治经验与知识转,中国因素几乎消失,只在法制史、法律思想史领域留有空间,而且即使在中国法制史/法律思想史的研究中,也以西方的概念和思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728.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中法律变化以及其后可能出现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不注意中国法律制度的长远设计安排,恐怕不仅有趋易避难之实,而且有招摇过市之嫌,显示出我国法学的薄弱, 是难以认识庐山的面目的。只要对历史和人类的思想史作一简单回顾,我们就可以发现,人们至今为止所有的对人们思考确定性的寻求都终结于不具有确定性的一些假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65.html -
了解详情
中国宪法、比较宪法、西方议会政府、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以及国际法等等课程, 都放在大学法律系里讲授,这些课程并没有取消。尽管如此,政治学却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而 学问的研究和发展则更需一种包容自由的社会环境。要保证理性的自由思考和独立批判的精神,权力不要过分干预政治学的发展。 (三)要用西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2580.html -
了解详情
理性与官僚化社会联合宰制的弊端,但却不致于完全窒息对于政治和社会本身的多元性思考。 [49]否则,则公民的政治经济或者说启蒙的政治经济,势必为市民的政治经济 一个空间意象。换言之,包括晚近三十年法制建设在内的百年法律史和法律思想史,仍然无法不在中国与西方这种二元体系中行进。转用卡尔施密特上帝离群索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851.html -
了解详情
恐怕是马克斯?韦伯所谓“家产制”国家的一个根本特征。然而另一方 面,在思想史或者观念史上,在“公”与“私”之间却有二元对立的结构特征。关于中 国 日趋形式化和合理化,可是终究还是不脱“宗法”的本色。由此 看来,汉代以降,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展开,其实就是对于“礼”与“法”两种规范 的“治理”功能,予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69.html -
了解详情
的系统性及完整性,而不是对国家或法律问题的某种见解或主张。[①] 从认识论上看,人们对宪法规范、宪法制度所产生的反映与思考,统称为宪法意识。宪法意识可以 。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金观涛和刘青峰教授建立了1830年至1930年间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专业数据库(约6千万字),并利用这一数据库,发表了数篇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54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