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步程序使分歧和差异缩小到了可交流的程度。从文化原理上讲,中国法律文化结构中偏重于德的理性内涵让出空间,用于接纳西方的理性。这样,双方 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潘光旦:“派与汇”,载《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萧公权:“求学和出路”,载刘梦溪主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57.html -
了解详情
时期,但对其发展阶段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从太古终于战国,是中国法律的创始期;秦至南北朝,可称之发达期;隋唐至明清,可称之确定 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法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从多层面多角度了解和把握中国法制史的全貌、不断完善的具体进程,也有助于揭示不同时期法制的特色及差异,有助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08.html -
了解详情
何言法制,烽火连天之下哪有笔墨伺候的可能,如西塞罗所言,“法律在战时归于沉寂”(inter arma silent leges)。道理甚为显明,乱世讲的是“枪杆子 的司法不仅正在“霍姆斯化”,而且,他还“正在用自己的法学观点塑造中国法律。”17对于一个早熟的、具有浩然理想的法哲学家来说,还有什么比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47.html -
了解详情
的中国学者和域外专家对此已作过不少可贵的尝试。他们将传统中国法律的研究从一般的通论和单一的刑事法拓展到了断代和分门别类的专题。这些工作已构成 》,长春: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789页。 [18] 参见叶孝信主编:《中国民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263页。 [19] 公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42.html -
了解详情
]民法上的权利能力实际含有义务方面,称为义务能力。但同样有趣的是,依传统中国法律,不独权利能力受限,义务能力也欠完整。唐律:“诸嫁娶违律,祖父母 ·杂律》“以良人为奴婢质债”条。 [39] 详见前注揭张传玺主编《中国历代契约汇编》(上)“唐代契约”部分。 [40] 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并不能简单以有无文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28.html -
了解详情
是根本性的,它通过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学术的机制发挥作用。法学在传统中国之所以难以生成,与非商品性的宗法小农经济有着深层次、根本性的联系。[67] 五 抑制 社会》,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73页。 [52] 有关传统中国法律教育的政策、宗旨、规模、性质和特点等情况,参见武树臣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09.html -
了解详情
,③从汉代到清代中期的法学,④清末至中华民国的法学。”[2] 至于教科书,在谈到中国法律学术的历史发展问题时,一般也都持此论。近年来也有论者,从 一般的读书和教养中耳濡目染、长期熏陶。”[19] 这可以部分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传统中国的律学非常发达,但专门探讨有关正义尤其是人类普遍正义和个体权利的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08.html -
了解详情
符合人情化的道德;⒊司法者经常受当事人的情感、生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目前正处在伦理化向理性化的转型的过程中,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id=12739,2003-5-9/2003-6-8. 〔17〕〔18〕范忠信。 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46;24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00.html -
了解详情
中国报应观念与刑罚观念的详尽讨论,参见徐忠明:《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页319-330;霍存福:《复仇、报复刑 ,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页2240. [137]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页157. [138] 同上,页586. [139] 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98.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文化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现代学者反复讨论的学术话题。通说认为,传统中国法律的基础是道德与情理,这不仅体现在立法上,而且表现在司法审判上。 ,君臣可以比作父子。所有这些关系,均依靠伦理来维持,所以梁漱溟把传统中国视作“伦理本位”的社会。[115]因为家庭关系紧密和情深意浓,更有“父子一气”和“兄弟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9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