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尤其是学法律的中国人来说,我们更倾向于追求一种对历史的永恒的、完整的解释。[11]因此这里的评价从黄宗智先生的观点入手。 黄宗智提出,过去学者对 作出。 四、《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与《法院编制法》 《刑事民事诉讼法》被搁置后,沈家本等改革司法制度的努力并未就止停止。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6941.html -
了解详情
没有任何改进,只有与1979年刑诉法一样的规定。虽然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一系列司法解释,试图规范附带民事诉讼,但由于该制度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冲突,使附带 ,可以在刑事案件终结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第八十一条 人民法院民事判决或调解的赔偿数额应扣除刑事判决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741.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监督案件也不得上诉的原则。适用仲裁法的解释同样难以突破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确立仲裁司法监督案件的上诉制度。 3.关于当事人对仲裁协议效力提出异议的最后时间 的问题仍应引起重视。然而,如果将内部报告制度推广适用到所有的仲裁司法监督案件,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的工作量将急剧膨胀,客观困难可想而知。 上述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720.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已有明确界定。[1]但理论界仍有人认为,附带民事诉讼是司法机关依职权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 犯罪,给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以其所属国家机关作为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20.html -
了解详情
地进行。[1]有关新的证据的规则是证据规则中的必要组成部分。2002年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称《民诉证据规则》),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称《民事诉讼法》)而言,是以司法解释的方式而存在的证据规则的新法源,其中对新的证据的证据资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66.html -
了解详情
》中引入辩论主义似乎已成学界共识。[2]受学界影响,有关司法解释亦初具辩论主义的色彩。[3]随着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即将纳入立法日程,学界呼吁未来的《 在.辩论主义的根据[J].法学研究,2005,(4):44. [3]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关自认的规定以及对法院依职权调查证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23.html -
了解详情
多数人的利益。法院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从社会整体利益作出扩张性的司法解释,该扩张性解释不仅可以成为同类事件的先例,成为以后社会经济活动的准绳,而且 166-167页。 [16]顾培东.中国司法改革的宏观思考[J].法学研究,2000,(3). [17]客观而言,1991年《民事诉讼法》制定之时,尚不能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976.html -
了解详情
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但法定代理制度仍不能完全适应未成年人进行各种民事活动(包括诉讼活动)的要求:基于民法上身份行为不得代理的规则,法定代理人不 ,可以同时另行指定监护人。此类案件,比照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特别程序进行审理。这是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释中关于对指定监护人不服而提起的诉讼一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624.html -
了解详情
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刑事诉讼法第77条及其司法解释把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限制在物质损害,否定精神损害赔偿。这 被统称为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或其他精神损害抚慰金。 附带民事诉讼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具有可行性。2003年9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在中国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325.html -
了解详情
最好由刑事诉讼法这一基本法律加以规定,不宜由司法解释规定。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如果被害人在人民法院受理简易程序刑事案件后五日内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 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似乎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精神损害赔偿不能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问题。但2002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97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