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允许保密范围以外的人使用的行为。 由于我国《劳动法》赋予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自主权很大,有的劳动者掌握或了解用人单位的技术信息或资料,如果不 ,从而达到保护用人单位的经济利益这一目的,是以限制甚至是牺牲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择业自主权为代价的。当代社会各行各业的专业化分工日趋细密,劳动者如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938.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 二、从身份到契约 随着劳动力所有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劳动关系也经历了与社会进步及人的不断解放相适应的历史演变。 (一 上来说劳动者本人只能服从,没有他讨价还价的余地。 1987年出台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1991年出台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工的规定》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937.html -
了解详情
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和透明度。而且,劳动规章制度只有在吸收和体现职工一方的意志,或者得到职工的认同的情况下, 规章制度内容的合法性,保护全体职工的利益。劳部发[1997]338号文件规定,劳动行政部门要检查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的情况,并督促其按时报送备案;对制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932.html -
了解详情
也可以解除合同。还可以就因此而产生的损害要求用人单位进行赔偿。 四 签订劳动合同是不用交押金的。 劳动部办公厅、国家经贸委办公厅1995年7月3日下发 、培训费、保证金等各种名目、数额不等的金钱。有些用人单位虽然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强迫劳动者集资、入股,收取抵押金、抵押物、保证金、定金及其他费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931.html -
了解详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等法律法规,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制定了有关规章,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审判实践的需要出台了 实际用工主体和受益人也应列为案件当事人;二是劳动者与发包方和承包方都有劳动合同关系,无论发包方是否为实际用人单位,承包方与发包方均要作为当事人参加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929.html -
了解详情
)、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不适用劳动法。 根据以上的规定,我们归纳出事实劳动关系的定义如下:凡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不论是否订立 需要的活动,提供劳务的人称为务工人员或者雇工,一般是从事手工业生产或者家务劳动,接受劳务服务的是个人。 那么,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劳动者个人之间是否可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926.html -
了解详情
不利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任何形式的制度,都应考虑其实用性和经济性。由于劳动争议处理程序重复,审理期限很长,给劳动者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随着劳动者流动性 ,因为他们需要生存,不可能长期、大量耗费自己的时间在仲裁处理中。由于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无终局权,当事人不服还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仲裁裁决可能不具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922.html -
了解详情
不敢提出解决争议的要求,不应视为争议已经发生。虽然有人认为这不符合劳动关系及时解决的原则,且往往使双方当事人的举证、仲裁和司法部门对争议事实 第五期第138页; ⑤褚宸舸:《仲裁时效保护了谁?质疑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有关规定》,载法律教育网(www.chinalawedu.com)民法论文;2004年1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909.html -
了解详情
而事实上这种想法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固定工制度给人们留下的影响。又例如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人数众多的团体性争议,当事人往往更愿意直接通过行政部门来解决 ,而是间接的,必须通过生产资料所有者才能实现。 在目前阶段,对于劳动者而言,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活动。因此劳动者只能通过与生产资料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905.html -
了解详情
改革、企业改制中出现的包括职工下岗、整体拖欠职工工资、社会养老保险等在内的劳动争议纠纷排斥在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外。据笔者调查发现,这类纠纷主体复杂,政策性 也不能、不敢或不愿与用人单位争议的现实。正因为这些缺陷,为了防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劳动者申请超过60日的申请时效为由不予受理,导致劳动者告状无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895.html -
了解详情